【杨朝明】“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1-02-23 01:24:47
标签:学以成人、学成大人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作者:杨朝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8.9.5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中国“人学”是大智慧

 

了解中国“人学”形成的过程,就不会以为“学以成人”的色彩仅属于儒家,也不会以为这是让世界哲学家“为儒家站台”。早期儒家的思考背景广阔、根基厚实。龙山时代中国礼制已经形成,以后才出现了尧、舜、禹,然后是“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在因革损益中,“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得以形成。

 

孔子和那时的人们明明白白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人要遵道而行、循理而动,是因为“礼”涵摄了天、地、群、己不同的维度,在“人心”与“道心”之间“允执厥中”。人之为人,必须区别于禽兽,必须遵循礼的规则。
从“小子”到“成人”

 

人有“人”的内涵才是“成人”。“成人”首先是年龄概念,人的学习与成长是社会道德内涵的不断扩充。儒家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无非是讲人具有社会性,具有道德属性。

 

古代8岁而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到15岁,贵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经过学习,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行冠礼之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开始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责任。

 

 

 

礼的形式与内容就是“礼仪”与“礼义”。人而成人,就应当认同社会伦理与行为准则,自觉以礼约束自身。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在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关系,孔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人至成年,就应认同这些基本的人伦,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践行。
“成人”就是“成德”

 

人的成长离不开成人之教,成人之教关键在于明礼、正心。人了解社会、人生,了解天地自然,才可以更好地端正人心。修、齐、治、平以修身为基础,首先是做人的问题。“小子之学”学“小艺”“小节”,“大学”所学则是“大艺”“大节”。

 

孔子之教乃“成德”之教。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有人说“束脩”乃指学费,其实不然。孔子是说十五岁以上的孩子来学,则没有不加以教诲的。《孔子家语》记:“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孔子教学的顺序、重点、形式、手段、目标,说得清楚明白。孔子弟子“入室升堂”,所学都是如此。

 

成人在于成德。《左传》说:“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成人能修正自身,分辨是非,随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才是合格的社会成员。孔子的理想是“天下为公”,是说天下之人都具有公德意识、公共意识。儒家智慧正聚焦在教人“入德”,以“成德”作为中心。

 

一个“学”字学问大

 

中国儒家非常重视“学”。“学”可以指学习,也可以指道术、学术,“学以成人”可理解为“学,使人更好地为人”。正如举行“成人礼”只是让人成为“更健全的人”,不能以为谈“成人”就是预设了“人本非人”。

 

人文学术在于“化成天下”,人们追求真理、寻找智慧,目的肯定与之相近。古代“大学之教”开始于15岁,孔子也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安其学”与“信其道”,“道”与“学”意义相通。《论语》等多有“志于道”的句子,与“志于学”完全相同。

 

 

 

“学而时习之”的“学”,应与《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的“学”相同,《论语》开篇孔子所说是“信念及其坚定”的问题,孔子渴望理想实现,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在他看来:如果学说被社会采用,不是令人喜悦吗?如果社会不理解,但有赞同的人来与自己交流,不也令人高兴吗?再退一步,所有的人都不理解自己,也不气馁恼怒,不是信念坚定的君子吗?

 

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学术、这样的君子!

 

社会需要“大人”引领

 

“君子”与“大人”内涵相近,指明是非、知荣辱、能引领、敢担当、有格局的人。“学以成人”就是“学以成德”,在更高的要求上,则是“学成大人”。

 

作为有境界的社会引领者,“君子”(或“大人”)在“尊贵者”与“高尚者”之间建立了链接。“君子”是地位高的人,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在道德意义上指人格高尚的人。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地位尊贵,就该品格高尚。庶人平民要修身守礼,为政者更应严于律己。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髓。

 

 

 

在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人格养成的目标、政治品格的境界、为人处世的风范。“君子”是社会引领者﹑示范者,有时则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故有“君子之德风”“君子喻于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等说法。内心充盈饱满,胸怀坦荡宽广,做事睿智机敏,待人谦虚有礼,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这就是理想的君子人格了。

 

“君子”内涵丰富,孔子说“君子怀德”和“君子怀刑”,二者相互呼应。“刑”与“型”相通,即法式﹑榜样﹑典范。中国古代注重“刑百官”,“刑百官”就是“正百官”,为百官树立标准﹑确立模范,对百官救偏补弊﹑端正行为。对一般民众,“君子怀刑”要求明理修身,循道而行。
总之,“学以成人”“天下为公”,相信将中国哲思贡献给世界,世界会更加和谐美好!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