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办的“历史与真理”——人文博雅高端讲座青年学者系列第二讲,邀请到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现场做了题为“文明视野中的经学与教化”的学术讲座,文史部部分教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在校学员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文史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教授负责主持。
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而要想读懂孔子,则不妨来到位于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筑的陪伴下,逐渐步入时空的深处,去倾听历史的诉说,去感悟传统的中国,去回归内心的宁静。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居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生产劳动相对分散、居住相对集中,趋向生产劳动分散、居住也相对分散。民众无论居住集中还是分散,邻里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它与国家管理直接相关。儒家倡导由基层乡里机构承担民众教化,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邻里关系。古代中国的邻里关系变化受到经济条件、政治状况的制约,礼···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人格气质综合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故其学驳杂。这样的孔明形象自有其吸引人的天资之美,但之于俗众没有教化的意义。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兴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建构了孔明的儒者形象,从而使其在俗众眼里具有普遍的教化意义,进而影响了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通俗文学。
儒家士人德教呈现出“异向同质”的双向道德主体间性的教化模式,即以儒家士人为中心展开的向上劝导为政者“内圣而外王”以推行善政和向下激发民众道德主体性以“一道德,同风俗”的双向教化模式,其本质均诉诸于行为主体发掘自身善性以成就德性来达到教化目的。
代表孔孟儒学正统的张横渠先生,以人为本,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千年而长盛不衰,他为完成正确人生树立了典范,为后世实证了圣贤可学而至的成德、为官、为师正道。
明清时期,圣谕宣讲是基层教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宣讲体系。书院圣谕宣讲分书院内部和书院之外的两个层面。书院内部的传播形式主要以手抄、背诵、研习、讲会等形式展开。书院之外,社会层面,书院内外圣谕宣讲并不避讳民众的参入,一些书院甚至聘专人向普通民众宣讲圣谕,并且这种传播不仅仅在于宣讲,更多地在于把以圣···
戏曲贵在依情而就通俗,更应该道不远人,所以说,有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很可能因为天性朴素,不失本份而获得妙谛。
戏曲贵在依情而就通俗,更应该道不远人,所以说,有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很可能因为天性朴素,不失本份而获得妙谛。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通过礼仪教化各族群,是礼部施政的总原则。
董仲舒“立太学”、“设痒序”对策的付诸实施,儒家教条开始以有组织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使之逐步成为一种“弥漫性宗教”。董子要求郡守、县令皆成为“民之师帅”,以官为师,以君为圣,这种官师一体的设计为此后中国描绘出政教合一的底色,但也悄悄地把道统糅合进了政统。重建天道信仰体系则面临来自人文传统和整合其他宗···
在培育出适宜的文庙的独立法人及其运作模式之前,如果没有一种纯粹的文化尊严从文庙内部生长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新型“教化”能够在“人伦”层面更好地实践出来,那么资本与权力的力量随时都可能切断文庙与社会之间的信仰关联,封闭其神圣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文庙岭上的诸神之战,仍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2019年3月30日,钦明儒商学院一期班在绵阳网赢云创咖开讲。30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廖恒老师作了《治生与文教——从唐蔚芝先生说起》的主题讲座,为儒商课程的第二场学者讲座。是日春风和畅,师生讲学切磋,其谊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