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的这一篇文章“活转心灵,春天常在”,刚好是给读经人讲的一堂课。刚才我进来的时候,在讲春夏秋冬的轮替,人生是吉吝凶悔的轮转。我想我们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你的心灵非常活泼,有好奇心,或者很冲动,听到一个理念就觉得特别好,这就是春天。当你进入了之后,还在持续生长,就进入夏天。
早在居日鼓吹“排满”革命时期,章太炎便把发扬道德主体性、激发民族自觉心作为革命救亡之根本。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其晚年,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亦是立足于以上两点的。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道德文化危机与民族危机,章太炎提出读经以救国的主张,将“修己治人”作为经学宗旨,“修己”即发扬道德主体性之意,“治人”主···
国学的传承与传播,要具备全球视野,更应回归“少年中国”的生机盎然,除了体现在读经诵经,更需要“内化”与“践行”,尤其是少儿读经要回归童真童趣,保持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而“形”与“心”更好地结合将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传播。
读经典必须把握根脉,各种学问的关系就像大树,而以义理为其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经典义理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滋养着各个学科,影响着百家众技。传统文化弘扬找准根脉,才不会“大起小落”,弃经不读实不可取。
如何看待不断兴起的国学机构?少儿该不该读经以及如何读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碎片化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该如何进行?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国学热”背景与语境之下进行“冷思考”。
在晚清以来蔑经废经的大潮流中,少数学者对经学的价值提出了各种辩护。其中,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便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一种。然而,唐文治有关读经问题的论述长期湮没无闻。本文旨在阐发唐文治的读经主张,并就其「读经救国」论的理据进行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