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汉】陆九渊与荆门,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蒙泉是四泉中最初的泉,流量在四泉中最大,也最清澈,冬暖夏凉。池底有游客投的硬币清澈可见。蒙泉碑也最为著名,刻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为时任荆南观察使张垓书,荆门知军陆九渊立。字体苍劲,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北大“未来记忆”第十九讲,张新国主讲“陆九渊心学是有体而无用吗?”

2022年4月12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未来记忆”第十九讲在线上举行,题为“陆九渊心学的体用论”。本次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张新国主讲,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研究博士傅锡洪教授评议,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蕊寒博士主持。

【王闻文】再论朱陆之异:基于一种“心学”的视角

陆九渊的“心”乃是“天固本心”,认为此心由天所给予,强调万物都由心而发;而朱熹的“心”则是“别有一心”,即认为除了天之本心外,亦有外在的经验之心,即心的无内外性。简而言之,朱熹和陆九渊最大的不同在“心”而不是“心与理”。

【张兴】读书要看“注” ——陆九渊的治学“四法”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著有《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将“本心”作为其核心学说,认为学者应该求其“本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所理解的《大学》“格物致知”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陆九渊所理解的“格物”方法亦即其独特的治学之道,包含着多读古注的读书之法、隆师亲···

【徐仪明】试论陆九渊的中医哲学思想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晚年又号象山翁,学界尊为“象山先生”。南宋江南西路抚州金溪县(今江西金溪)人。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后人尊之为“百世大儒”。而自古以来就有“大儒必是大医”之说,作为“百世大儒”的陆九渊也不例外,其思想学说与传统中医治疗养生之道确然是密切相关的。

【张新国】陆九渊心学的体用论

统观陆王心学的体系,在体用思想上,应当说都是体用兼举的,两个体用论的具体意义也是有差别的。陆九渊以好善恶恶、好仁恶不仁即传统儒家的“好恶”观念来诠释“心之用”的思想,对后来王阳明用良知之“是非”即先验性的道德判断来推进儒家“好恶”思想,进而建构其即体即用的心学学说有直接影响。

【方旭东】上元醮与皇极——陆九渊《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发微

道经当中“皇极”的词义,与《洪范》原文用法并无二致,仍是孔安国所解释的“大中”之意。具体到星宿体系,它用来指处于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极。河图洛书为北极的位置提供了直观说明。这一切可以解释何以陆九渊在本当设醮的上元之日要宣讲《洪范》皇极大义。

【姚约之】与朱熹并列“百世大儒”的陆九渊,为什么沉寂至今

朱、陆二人明里为“无极”、“太极”之辩,暗里是道学和心学之争。两人书信往来争论,互不相让,单纯的学术争论逐渐上升到道学、心学两家学派之间的对立,两家门徒由此相互攻讦。朱、陆二人生前尚可以凭借自身威望镇压文人相轻的陋习,但死后各自学生为维护老师,由此朱子学开始打压陆氏心学,心学逐渐式微。

【林桂榛】不善、五行、则故——陆九渊释孟子三则之商兑

陆九渊说学者多不明《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的首尾文义,然此“故”含义并非陆九渊所释的《庄子》“去知(智)与故”之“故”,孟子说的“则故”即“法本”之意而已,全章体现的只是孟子于自己“性善”论的反复宣说及坚信不移。以此观之,陆九渊精神精深而治学疏散。

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3月末,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荆门市隆重举行。大会收到直接研究陆象山的学术论文90多篇,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荆门,围绕着陆象山心学思想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全···

【胡发贵】陆九渊如何开讲座

中国古代讲学者甚多,而能让听众情动以至泪崩的却不多见。宋代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就是这样一位高手,史称他的“讲义”往往“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宋元学案》),还常出现情激泣下的场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