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哲学中的“自然”意味着一种与“人为”不同的自发性运作方式,它无法为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为作为根据的终极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种自发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为指向的秩序,后者指向一种在终极层面无为自然的宇宙观。船山以人之天、物之天、天之天三个概念将自然区分为人的自然、物之自然与宇宙之自然三个层面,人的自然规···
本文通过对于明代「自然」之辨的理论辨析,探讨「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多重思想蕴涵。一方面,明代自然之辨厘清了作为天道机制、存有与政教秩序的诸面向,能够丰富和扩展吾人对于心体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白沙思想中作为天道机制的自然,阳明思想中作为存有的自然,与刘宗周、黄宗羲思想中作为政教秩序的自然,这三个层面的自然之···
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自然”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术语,也是包括朱子在内的儒家哲学的重要术语。在朱熹看来,“自然”是指没有人欲掺杂或造作的,天理本体完全实现自己或者被实现的状态。
本文以和风书院为例,以笔者近二十年的实践为基础,讨论文化传统的当下转化。事实上,书院的必要,是对传统文脉的延续。由于书院并非现代大学的象牙塔,而是立足民间的百姓生活,所以又可以丰富社群生活的心灵世界,引导人们在物质生活以外去追求一种精神生活。只有百姓的人格、胸襟、美感、境界等等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才显出意义,中···
在程颢之前,“天理”具有自然、天命、道德等含义。为了批判佛老、复兴儒学,程颢对“天理”古义进行了改造。
老子自知依人之有限,对于道与宇宙之无限永不可企及,故而解决人的存在问题,须将视角回收至人自身,由法道及天地之自然变而为法人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