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荀子对先秦之“理”的集成与推拓——以“理”与“道”、“礼”的关系为中心

荀子论“理”大义有三:一,以“道”、“理”关系观之,荀子之“道”,多为人道,“理”为“道”之内容,“道”即“大理”;二,从“理”字含义角度,荀子之“理”亦包含条理之“理”与治理之“理”,构成“治理”一词来源;三,从“礼”、“理”关系观之,荀子之“理”在礼出乎理、礼理通用、礼义与文理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且构成“文理”一词来源。

4月7日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

疫情解封后,经会务组合议,定于2023年4月7-9日(周五到周日)在青岛灵山湾举行“第二届琅琊论坛: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暨周炽成先生纪念会”,请专家们准备。会务组祝大家春节吉祥、福禄安康!

【普拉科施·杰恩】儒家的道德教育

孟子和荀子并不像人们最初想的那样截然不同,两位毕竟都是儒家。从更深层次上阅读,两者都主张教育是重要手段,让个体变得善良和道德高尚,让社会变得和谐有序。他们的差别主要在于这种教育影响人的道德的方式----要么主要靠思考,要么主要靠学习。

【姚海涛】解蔽祛魅与安顿重塑:荀子天人观新诠

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

【毛朝晖】荀子人性论的义理结构与“善”的起源

本文基于荀子人性论基本范畴和义理结构的分析,认为“性恶”、“性善”、“性朴”三种概括都与荀子人性论的义理结构不符,“心善”、“性善”、“伪善”三种解释方案也都无法单独解释“善”的起源。“善”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是源于先验的德性,从消极的一面来说是源于才性的后天强化。欲性解释了“善”为何必要,才性与德性解释了“善”如何可能。

【姚海涛】礼义、情性、大众与名誉——荀子对申徒狄、陈仲、史的审别与衡鉴

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亦不难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从中亦可嗅到,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存在些许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

【张晚林】注译《荀子》后,我想找到“天上的光亮”

我们阅读《荀子》,必须深知荀子宗教精神之阙如,而孔孟之所以较荀子为高,被称为至圣亚圣,盖宗教精神圆满具足故也。尽管荀子仍不愧为儒学大家,但因为他拾起的只是“地上的工具”,而完全看不到“天上的光亮”,于是他总是气弱,乃至步步设防,此正见荀子之学的不足。要克服这种不足,必须上通思孟学派以达超越性,开启“天上的光亮”,接···

【朱锋刚】王夫之论荀子

身处鼎革之际,王夫之在体会、省察理学之于经世意义的过程中,诠释经典之新意,评议诸子之得失。他对荀子着墨不多,除了引用《荀子》来证明某些史实外,只评议了荀子的思想动机、荀子与法家的关系及其性恶论,认为其思想动机不够深远,见识亦不精深。

【刘芝庆】柔退:杨倞注《荀》钩沉

本文的论点,用意在于进入注释体例,引用学界成果,解析杨倞的荀学。重在哲思层面的阐发,“申抒鄙意,敷寻义理”,杨倞如此解荀,作者也企图如此解杨,并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线索,进一步讨论,杨倞突出荀子思路的某些面向,面向为何?怎么自圆其说?与荀子原文,是曲解还是深化?是否有政治社会的时代因素?

【姚海涛】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王恩洋荀学研究

民国荀学研究当有王恩洋先生的一席之地。王恩洋荀学研究看似属学案体式,实则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然具备了现代学术视野。其研究构成了文明接榫与文化疏通两大学术景观,融摄了中西横纵向比较与中国哲学古今比较两大学术论域。

张晚林教授 校注《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荀子》出版暨前言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它既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又主张治国需重礼义教化和刑罚,主张“礼”“法”并用。在本书中,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尚贤任能、富民惠民等政治主张,阐释了他追求王制的政治理想,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文化产生···

【马兆仁】《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文化演化论是个极具价值且迄今为止尚未具体应用于《荀子》的诠释范式。文化演化思想之雏形可见于《荀子》多篇内容。以此范式为诠释工具,本文以符合荀子学说及唯物主义主旨之方式,解决礼义起源问题。

【顾涛】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荀子注重"法而议",重在抉发制度损益背后之"礼义",形成儒学中重制度一派的立论根基,也构成法家与儒家的分蘖节点。以荀子为机轴的儒家法传统,内在的法理可用"经礼为法"来概况,这一观念为秦汉以来儒者所汲取,从而融入制度设计的框架结构中,成为制度变迁的法理源头。

【陈峰】《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孟子》注重发挥《论语》中的道德训诫,推衍仁义之说,阐释道统与治道,高扬儒家的政治理想。《荀子》侧重汲取《论语》中论学、论知的思想资源,显示出重知与重行的思想取向。从儒家的述作原则来看,《孟子》《荀子》对《论语》的引述、化用、推阐,均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意在构筑孔子遗说与自身学理的关联。

【路德斌】荀学“性朴论”释义—— 问题之辨析及“性朴”、“性恶”在荀学人性论中之定位

“性朴论”是存在和成立的,且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在逻辑上,依然不可以把“性朴”看成是与“性恶”同等层级的概念,因为“性朴”原本即是作为“性恶论”的前提、要素和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荀子和荀学这里,“性朴论”是“性恶论”的一部分,而“性恶论”又是荀学人性论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真实的荀学人性论体系其实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以“性朴”···

【姚海涛】《荀子•成相》篇作者为荀子新证

《成相》篇目体裁、篇目次序、荀子晚年身体状况猜测均不构成非荀子作之证据;此篇可寻绎出荀子独特思想、专有名词与墨子批判若干;本篇有荀子原创性、专有性、标志性话语若干;该篇所载事件、时间、人物均与荀子年代无违和之处;蒐集是篇所传《左传》史事、语词以及与《荀况集》及其他可能之关联以证与荀子之关系;乃篇程式、风格、辞···

【林桂榛】荀子与先儒之共识及其独特创见

荀子的独特创见创识主要在经验主义思想体系下的天体运行天道观、材性知能人性观、积伪化性修身观、制度约束治世观四大方面。弘扬荀子或荀学,应把握荀子经验主义学说的精髓及体系,在世界眼光下、东方思想史里认识唐以来贬荀扬孟意识常态下清代惠栋、戴震到日本古学派荻生徂徕、太宰春台及到近代梁启超、胡适等的经验主义、启蒙主义思···

【佐藤将之】荀子的“天下”观与“后周鲁时代”的秦国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

【林桂榛】《荀子》的“性朴”与中国古人的人性论讨论框架

细琢“不直—不利—不善”修辞及“性—材—朴—资—善—恶”等概念,我认为《性恶》篇言“资朴”时本是说“性不善”而非“性恶”,“性恶”是首次校《荀子》的刘向误改所致。

【孙家洲 李重蓉】荀子“论秦国内政”再审视

荀子直言秦国内政的根本缺陷是“无儒”,体现出他秉执儒家学说的坚定立场,不失其学术宗师的风范。《荀子·议兵》篇保留了荀子对秦国内政的另外一段论断,批判堪称犀利。这是荀子在赵国的议论,环境超脱,也就更能够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