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学者们的一种共识,比如历代编修的正史“经籍志”或者“艺文志”皆将《孔子家语》置于《论语》之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现。可惜的是,自唐宋时期疑古思潮兴···
10月16日,“《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涛教授发表题为“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的主旨演讲,现予以摘选,以飨读者。
10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中华孔子学会论语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洙泗书院承办的“《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曲阜,共同探讨新时期《孔子···
《孔子家语》并非后世“言之凿凿”的伪书。《家语》中的文献资料不仅纠正了不少传世文献的错误,更激活了一批为人们长期忽视的“伪书”,夯实了孔子儒学与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础。尽管《孔子家语》可能经过了整理润色、传抄中的增损以及重新编订,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伪具有本质的不同。《孔子家语》为今天人们认识孔子儒学、认识中···
10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中华孔子学会论语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洙泗书院承办的“《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曲阜,共同探讨新时期《孔子···
本文从“谈天”“为政”“重礼”三个维度,择要指出《家语》对于理解孔子的重要价值。
《孔子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但是其命运,与同类的《论语》真可谓有天壤之别。其命运可谓多舛,其身份甚至也屡遭质疑,清代尤其是民国以来的学者提到它,往往径以“伪书”视之。《家语》为伪书,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容不得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家语》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