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菲璘】《左传》中的治理智慧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为解释《春秋经》而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的历史,共计18万多字,全面、系统、周详地记载了周王室及诸侯列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辨明其原委曲折,反映了春秋时期的···

【刘威】一种兼顾历史与文学的《左传》打开方式——杨金波著《世族书写与〈左传〉叙···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只就十九万余字的文本体量而言,其已经是一部足以另人望而却步的“大经”,而先学繁浩的章句训释、经义解读在拉近我们与《左传》间距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新的疏远——让原本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文本内容,愈发碎片化。这使得如何阅读《左传》,或者说如何建立对《左传》文本的整体认知格局,成为一个命题。

【王超】《左传》“皋比”考

“皋比”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晋杜预注:“皋比,虎皮。”唐孔颖达疏:“僖二十八年《传》称‘胥臣蒙马以虎皮’,此云‘蒙皋比而先犯之’,事与彼同。知皋比是虎皮也。”杜注、孔疏皆以“皋比”为“虎皮”,此训久成定论,然何以训作“虎皮”,“虎皮”是否取其本义?至今似仍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李晓巧】服虔注左传

曾有历史学家称赞东汉士风优美,究其原因,与东汉社会推崇儒学经典有密切关系。东汉诞生了许多著名经学家,他们留下的对经典的注释,有的一直影响到现在。

【张俊娅】董仲舒的“春秋”观 ——观念史与史学史的考察

《春秋》在先秦包含三个概念,一是百国春秋,二是孔子所修的《春秋》,三是《左氏春秋》。西汉董仲舒是春秋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春秋》概念是为《春秋》“正名”的重要里程碑。探究发现,董仲舒是一个纯粹的公羊学家,他所说的《春秋》是指《春秋》经与《公羊传》;他的学说中有《左传》因素,是因为他视《左传》为史料;他的学说中···

【徐建委】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 ——兼论早期儒家对先秦知识的塑造

此类故事在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中颇为常见,应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关注其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后人对先秦历史的许多“历史感觉”,多来自于这类充满了现场感的故事,而它们多数都是早期儒家所创制的。或者可以认为战国初年儒家学者们所编纂的故事,塑造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认知与想象的主色调。

【傅刚】《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

【徐佳超】《左传》的“诗笔”

《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

【杨虎】解《左传》《国语》易筮之“八”

《左传》《国语》所载三则言“八”的易筮例是“遇艮之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之八”。“八”为筮数,三则易筮例均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所以自其不动者言之,故言“八”;同时,因为至少有一阴爻不动,所以其动爻之数区间为2-5个爻位。按此,“得泰之八”就有一阴不动、二阴不动、三阴不动共三类七种可能的情况。

【张庆利】《左传》中的《诗》

顾颉刚先生在《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论到“周代人的用诗”,将它们分为四种:“一是典礼,二是讽谏,三是赋诗,四是言语。”又说:“诗用在典礼与讽谏上,是它本身固有的应用;用在赋诗与言语上,是引申出来的应用。”(《古史辨·三》)可见,前二者是《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后二者则是时人对《诗》的运用。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后···

【陈鸿超】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学成就

过去由于传世先秦史著匮乏,限制了我们对《左传》史学创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然而,现今通过与新出土史类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左传》的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思想上,《左传》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道德训诫、历史理性预测融入到叙事之中。这一史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作者身份、传书性质、成书过程、当···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