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
事实上,周敦颐并非立足于太极揭示生生根源,同时也并非未反思元气说,给予阳变阴合根源性的说明。他主要立足于“动静互根”这一架构展开诠释,进而揭示“太极-阴阳”的生生思想。“动静互根”的诠释直接彰示与说明了极、神等根源性的内涵,展示出“太极-阴阳”为神妙的生生化成。
伊藤东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研究在日本江户时代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朱熹《太极图说解》偏离了《太极图说》的本义,周敦颐以无极为理、太极为气,“无极而太极”即“理生气”之意。“太极”“阴阳”本质上皆为一气,“太极生两仪”之“生”是指分化而非创生。朱子则基于理气论释“太极”为理,释“太极”与“阴阳”为体用关系。
周敦颐在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以本体维度言说儒家性命之学的思想理路,为儒家性命之学的后续相传奠定了本体论根基。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
全面认识周敦颐的人极思想,需在易学背景下来理解,显然,“中正仁义”才是其人极思想的核心与主体,“主静”是实现“定之以中正仁义”的一种修养方法。
在今天,如果有人说某位心理学家所思考的是哲学问题,则那位心理学家多半会认为那是对他的一种污蔑。不过,我却是个例外。对于我所视察到的现象,我常觉得忍不住要追问它的意义。这些意义中,有一些对我们当今的世界具有相当大的启示。
1983年5月,北京大学的一位日本留学生有一次“漫长的独自旅行”,行程是从北京出发,往江苏六城、上海、江西九江、湖北汉口,然后返回北京,周敦颐墓是他九江之行目的地。不过路上就听说,周敦颐的墓“现在就算去的话,因为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找都找不到”。留学生还是找到了墓地,看到的情形是“周围杂树丛生,建筑物也已不复存在,只剩下···
朱熹对《太极图说》的阐释可称为反汉唐古训的理学阐释路径,黄宗羲的阐释可称为反朱学的心学阐释路径,伊藤仁斋的阐释可称为复古反宋学的朴学阐释路径。
周敦颐则是宋儒理学的先导者,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继承孔孟之教,又融合佛、道两家思想资源,开创了宋明理学。其传世之作《太极图说》、《通书》系统论述了他的理学思想和政治抱负。《通书》中的礼乐篇章,是他对先秦礼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他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出宋明理学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