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此本孟子规劝梁惠王:治国当施仁政。予读此句,意不在此,而在于“能”与“不能”之分判与探究。
哲学是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它难道只能成为“高级心灵鸡汤”?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看来,在每个时代,哲学都在跟某种倾向做斗争。这种倾向就是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虚无主义。每一次大的哲学突破一定是源于时代的价值危机的深化,价值危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哲学就必须取得一种突破,当这种突破足以解决时代的价值问题的时候,这···
一头白发,眼镜架在鼻尖上,时而蹙紧眉头,时而露出和蔼可亲的微笑。当安乐哲教授坐在我的对面,将他与中国哲学的缘分娓娓道来,这个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是那么亲切与儒雅,让人感觉“很中国”。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起点和哲学作为非自然科学的观点。
2021年10月13日10:00,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万耕先生以“易学与哲学”为题,为哲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深丰富的讲座。郑教授先后于1970年和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朱伯崑、石峻等名师大家,是当代著名易学研究专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老···
我都忘了当初为何会选择哲学专业,不过如让我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哲学。肯定有兴趣的因素,但现在回忆起来应该说是在懵懵懂懂中被“哲学”选择了。我对中西哲学都有浓厚的兴趣。读大学的时候,经常逃课,大部分时间都去看课外书了。当时读书很杂,饥不择食,能找到的书就读,有点盲目挥霍阅读精力。有三本书,至今仍有鲜活的阅读记忆。
当今世界的特征与其说是噪音无处不在倒不如说安静已经不可能了。不是说我们听不见信号,而是说信号多得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接收、反思和体验。比如新闻通常都是以一摞纸的方式每天送到你家门口或放在咖啡馆的架子上或每天特定时间段的电视新闻。现在却是一刻也不停顿的信息流:喧嚣不堪喋喋不休---是的---但就像世界本身一样沉重和令···
经学的消退与哲学的崛起是中华现代学术转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身处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冯友兰站在哲学的立场,对二者关系做出的深刻反思是一个颇具意义而鲜见讨论的话题。
鉴于反传统主义与儒家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儒学如何在场成为儒学复兴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制度儒学解体,心性儒学兴起。但心性儒学影响有限并因道德中心主义,难以容纳民主、科学等而倍受诟病。
哲学具有地方性与世界性,作为文明论的现象,具体的哲学总是历史地与特定的文明形态关联在一起,它不仅出于某种文明体,而且也具有对文明体的承担意识。由此可以构筑一种具有历史纵深与文明厚度的哲学概念,与纯而又纯的追求彻底形式化的哲学相比,可以说它是一种“厚的哲学”。
有一次,一位备受尊重的哲学家对我非常刻薄。他刚开始对我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接着轻蔑地指出我做出的区别构想很拙劣,嘲讽地暗示我根本缺乏专业技能
心兰谨按:盘山先生作《王道图说》,以“天”为最高本源,其下等差分殊为天、地、人“三才”。齐义虎君以为最高之“天”或可易为“元”,以别于“三才之天”。时予居深圳,齐君遂嘱予请益先生。丁酉岁杪,予与蒋柳盛拜谒先生于莲花山畔,因问焉,先生不吝作答。时在夏历腊月十八日,长治刘怀岗据录音整理如下。现授权儒家网发表,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