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泽】当代新儒家论儒学的宗教性与文明对话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潮。当代新儒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趁势而起的。他们在全球化境域下阐发其儒家本位的文化立场和观点,对当代宗教和文明对话课题有更多的关切,主张以平等的精神投入到儒家传统与基督教和其他精神传统的对话和沟通中。

【李林杰】真实的宗教与悖逆的意义

笔者近日赴成都之青羊宫道观,香客如云,诵经不绝。善男信女虔跪神像,神似忘我,俨然肃穆庄敬,一派清华灵宝之气象。笔者尝赴多次该道观,未曾多思。直到该次:所见一人,尝往随喜柜投掷钱纸若干,闻其所求者,不外乎财运,遂有所思,理就成文。

【董平】儒学的信仰建构及其“类宗教性”

“主体性”的建立,在先秦儒学的基本语境中,实质上就是将作为绝对的最高实在之道的自在内向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本原性实在,这一本原性实在经由个体的自觉认同而被确立为个体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对最高实在之外在的绝对性的内向消解,故“主体性”与最高实在本身的存在性相同一。正是这一“主体性”建立与意义输入的内在“程序”,构成了儒学之···

【陈明】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经》到《易传》的文化转进述论

《易经》的巫术内容属于原始宗教,《易传》依托这一系统,提炼出“天”这一最高存者,赋予其绝对性和精神性、伦理性,建构起一个世界的秩序系统、社会的规则系统和生命的意义系统。因此,从《易经》到《易传》乃是自然宗教到人文宗教的转进。

【赵天】孔与佛之间的抉择:论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梁启超一生的宗教选择和对于宗教的态度则可以给当今的孔教主义者们以启发,即我们是否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注视于政治与国家这些问题。毕竟这些问题对于普通的生命来说过于高远和宏大。

【谢遐龄】董仲舒给儒家的定位:宗教还是神学?

董仲舒坚守儒家立场,确认天地大道一阴一阳,阳者天德,阴者天刑,阳顺阴逆,德主刑辅,为君王行仁政奠定理论根据。当时的宗教整合已完成天与五帝的神祇体系,董仲舒吸收、综合各家学说,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论断,论证三代改制不变道,确立了天高于五帝之原理。以五行失序、相干与君王失德之间的关联,以及天象示警,系统化天人感应理···

【谢遐龄】从《仪礼经传通解·祭礼》看朱子学的宗教维度

礼制的宗教意义一向被忽视。朱熹对经学的贡献、朱子学的宗教内涵,同样被忽视。这种情况起因于学术界未正视古代中国的宗教性质。宗、教二字拼合为宗教,对应西文religion,人们反而不认识古代中国的宗教了。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的信仰,也是中国人的宗教。古代中国的宗教表现为礼制,是敬天法祖的制度实现。换句话说,礼经展现的,既是社···

【独家】专访蒋庆:中国无哲学,儒学是宗教——从天、元说起

心兰谨按:盘山先生作《王道图说》,以“天”为最高本源,其下等差分殊为天、地、人“三才”。齐义虎君以为最高之“天”或可易为“元”,以别于“三才之天”。时予居深圳,齐君遂嘱予请益先生。丁酉岁杪,予与蒋柳盛拜谒先生于莲花山畔,因问焉,先生不吝作答。时在夏历腊月十八日,长治刘怀岗据录音整理如下。现授权儒家网发表,以飨读者。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