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刘强】论阳明心学及其诗学与“诗教”

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严寿澂】诗道、性情与诗教

性虽大致不远,发而爲情,则或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感应。人人所感不同,发而爲诗,必不能千篇一律。而评判文学作品有一个简单直截的标准,那就是“仁”,亦即基本的同情心。而诗教的根本精神,正是培育此仁心。

【陈霞】周代礼乐传统与孔子“诗教”

孔子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礼乐传统濒临中断之际,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出于恢复“王道”,保存古代文化的动机,继承和发展了上古以来的礼乐教化传统,从而形成了孔子的“诗教”思想。

【周景耀】经筵上的诗教——谈个体德性与传统政教的关系

无论是强调男女有别的内外共建,还是上下相通的君民一体,在传统政教秩序中,共同的个体德性建设是政教得以延展的根本起点,因此在中国政教传统中对个体修身重要性的强调就显得尤为突出,它无疑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刘冬颖】《诗经》与“诗教”

《诗经》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不断诠释中,逐渐形成为一部具有政治、道德、伦理,以及礼仪、音乐、文化综合教育意义的经典著作,在塑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

“诗”“礼”“乐”为形成“礼乐文明”的三大元素,“诗教”“礼教”“乐教”为建构“诗礼文化”的三大要素。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教与礼制互动关系中的诗礼文化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转型,形成了以下五种离合类型

【独家】专访蒋庆:儒家拯救人类出离科技“框架”的三条途径

心兰谨按:丁酉岁杪,予与蒋柳盛拜谒先生于深圳莲花山畔,就天、元、哲学、科技诸问题请教先生,先生不吝作答。时在夏历腊月十八日,长治刘怀岗据录音整理如下。此部分是先生关于科技的问答,现授权儒家网发表,以飨读者。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