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不同立场,学界经常将二者互为对比。既有的共识通常认为,与坚决反对霸道的孟子不同,荀子多少有些容忍霸道,有妥协的倾向。甚至有学者认为荀子认可了霸道的道德性。那么,荀子是否是对现实妥协的思想家?事实上,虽然与孟子不同,荀子对霸道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他只是在分析非儒家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反儒家的···
本文系统分析“王道”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的出现、使用情况及含义变迁,指出“王道”一词源于帝、王、霸之分,本义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为王之道、现实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
李老师以近年来的政治哲学研究热潮为背景,针对以往将“霸道”与“王道”截然对立,以“霸道”为“坏政治”的看法,提出“什么是‘霸道’”的问题,以期重新审视古典儒学对“霸道”的理解,反思“崇王黜霸”的观念对于近世以来中国思想和政治的影响。
“王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时常出现。该词的本义应当是指“先王之道”,所谓先王包括古先王、周王等在内;由于先王之道的理想性,王道到战国时已引申为可指一切理想意义上的为王之道。王道的内容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看。从外延看,王道与霸道相对;从内涵看,王道指治道,包括推行公道、仁爱百姓、整齐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