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 著《岂有此理?——中国文化新读》出版暨鲍鹏山序

既反对百多年来激进派污名传统,又不落入“国学大师”之以讹传讹;既有历史训练,又有哲学视野;捍卫中国,却不敌视西方;拥抱传统,以达自由与治理。李竞恒博士此书,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活泼的语言,态度平和中正,可谓雅俗共赏,左右咸宜。

【张宗友】曹春茹《朝鲜柳梦寅散文与中国文化》读感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这是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主席讲话中的一段。在跨文化研究中,梳理、展示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也是这一伟大工程的一部分。《朝鲜柳梦寅散文与中国文化》(曹春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朱汉民】中国文化基因与中华文明生命力

中华民族建构的生生、自然、礼乐、仁义、中和、民本、家国、天下、王道、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逐渐融入主体化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它们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谱系序列,维系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思想理念、文化基因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就能够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动力,体现出中···

【冯时】古文字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尽管我们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是指秦以前先民使用的古体汉字,然而从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考察,由于在文字初创的新石器时代尚未形成一统的格局,而呈现为夷夏东西的形势,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古文字本应包括与古体汉字同时代甚至更早的民族古文字。这种文字起源的多源特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文字学时必须具有的观念。

【高程】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

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总体而言,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

【曾庆宁】中国文化的下一个二十年(在大湾区新儒商论坛的发言)

刚才主持人对我做了介绍,提到我是曾子家学的传承人,在此稍微延展一下。我出生在广州,老家在梅州,小时候回老家接受家族前辈的传授,学的是儒家经典四书里的《大学》,古本《大学》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我学了九年,现在我六十一岁,学习、践行《大学》前后四十九年了。《大学》强调修身,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孙向晨】家:中国文化当代最切近的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出现,古典的建筑、中式的庭院、流行的汉服,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为这种熟悉氛围的回归而欣喜;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某种形式,挂灯笼、舞狮子,贴窗花、包饺子、学书画、打太极等等,人们为中国文化的活跃而高兴···

李中华著《中国文化通义》出版暨自序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基本要素、价值系统、基本特征、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斥、现代化与未来前景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又凸显了中国文化的诸多亮点。

余敦康著《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出版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敦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立足于解决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需要,主张重新认识传统,并上升为理性的自觉,建立既有中国文化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发展,并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哲学精神和价值理念。

【杨朝明】董仲舒与中国“文”化——王充“孔子之文在仲舒”说诠说

在对于董仲舒的历史文化地位的评述中,以王充《论衡》所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最为确切精妙。

【张法】家: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文化的演进中,不像希腊文化那样从重血缘的部落氏族社会升级为轻血缘的城邦公民社会,而是在保留血缘之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升级。从村落血缘一“姓”,到数姓联合之“氏”,再到多姓联合之“国”,终至一姓为王、统合百姓众族的天下王朝。在这样一个既保留血缘基础,又实现文化不断升级的社会中,“家”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由“家”而···

【吴展良】动态感应与理性分析

我总希望这两种世界观、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体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理解尊重,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低估。至于我们个人,则首先必须能在专业与生活中,运用这两种态度中的其中一种,力求彻底到位地处理各种问题与需求,并同时尊重与学习另一方面,以获得生命较佳的平衡及智慧。

【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钱杭 常建华 郑振满 刘志伟】打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共同体与中国经验”,是我们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应该参与,也可以参与的很好的题目,因为共同体理论是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基本理论之一。

【韩星】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

形而中学并非西方哲学意义下的“形而上学”,它居于道器之间,通过修养工夫使天道落实到生命实践之中,并开出道德、艺术、宗教、知识等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性的差异。形而中学有经典的依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认同与阐释,对于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