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我为什么要开国学经典课《春秋》三传选读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11-22 22:59:24
标签:
郭晓东

作者简介:郭晓东,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福建霞浦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第二作者)《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戴氏注论语小疏》《春秋公羊学史》(第二作者)等。


原标题:《春秋》三传选读 (2018年春季学期新课)

作者:郭晓东

来源:“ 复旦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初四日壬子

            耶稣2017年11月21日

 

【新课推荐】

郭晓东 |《春秋》三传选读 

2018学年春季课程

学        分:3学分

所属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上课时间:周四11-12

                 周五11-12(周五为隔周一次的小班讨论)

 

【授课老师】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儒家经学、宋明理学。著有《识仁与定性》、《宋明理学》(合著)、《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戴氏注论语小疏》、《春秋公羊学史》(合著),主编有“清代春秋学汇刊”、“宋元春秋学丛刊”,另有论文六十余篇。

 

【采访人】

 

  

 

于超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毕业生,现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工作

 

“ 复旦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号小编按:

 

18年春季学期的第一轮选课就快要开始了,下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又增加了几门精彩的新课。在第一轮选课之前,小编会向大家一一介绍这几门新课。

 

今天向同学们推荐的是“《春秋》三传选读”这门课。这门课的任课教师郭晓东老师是小编从本科起就非常喜欢的老师之一,学问好,颜值高。(本篇公众号的配图是由小编以及小编的朋友们在郭老师的课堂上随手拍摄的~)

 

“《春秋》三传选读”这门课属于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这一模块,这一模块还未选课的同学们可以准备抢课啦!

 

  

 

 


Q:您之前开过“国学经典·先秦两汉”和“《春秋》导读”这两门通识课。其中“国学经典·先秦两汉”这门课是复旦第一批通识课。而现在的“《春秋》三传选读”课其实是对“《春秋》导读”的一个升级,修订了课程内容,加入了固定时间的小班讨论,学分数也从两学分变成了三学分。能介绍一下您当初为什么会开设通识课程,并且一开就坚持了十几年?

 

郭: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本科的同学直接接触一点古代的典籍,对古代的经典、对古人的思考有所体认。十多年前,我们有一个读书团队,十多个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开始商议在复旦尝试开设经典研读课程。我们这个小组当时一共推出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西学经典导读”上、下与“国学经典导读”上、下。那时还没有核心课程的说法,我们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向全校推出,反响还不错。后来学校推动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我们这四门课就成为了比较早的通识核心课。

 

“国学经典”这门课是以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学,作为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就入选的文献看,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首先是我们将经学文献引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视野,这在一般的通识教育课上是很难看到的。在我们看来,儒家六经代表着我们文化中恒常不变的精神,不知“经”,则无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我们选的文献有较强的现实关怀,有大量的史论与政论。希望以此让学生明白,在通经之后,必须要致用。

 

  

 

郭老师办公室的书架

 

Q:您下学期的新课和之前的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两学分转为三学分,多了一学分的小班讨论。您可以介绍一下小班讨论在您这门课中为什么是很重要的?

 

郭:这门课程一半的小班讨论课时安排的是文本导修,另一半安排了有讨论主题的小组讨论。这门课的重点是《春秋》三传文本的对读,是一门阅读经典的课程。对于读经典的课程来说,文本阅读量太少的话,对经典的理解可能会有所片面与偏差,同时也不够深入。必须要有一定的文本阅读量,才能对经典有更好的体会。但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来做文本导修,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另外,从通识教育课的角度来说,我希望同学们能尽量参与到课程中,基于有限的文本能够做出更多的开放性讨论。由助教带的小组讨论可以使同学们能更广泛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既能督促同学们认真地读更多的经典与相关文献,也能锻炼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与基本的学术判断力。

 

  

 

Q:下学期会开设的这门课程叫做《春秋》三传选读,您可以举例谈谈《公羊》、《谷梁》与《左传》这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郭:《春秋》三传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简而言之,《公羊》、《谷梁》长于义,多注重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而《左传》所重在事,记春秋一代之史实尤为详备。比如《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一句,《公羊传》就逐字逐句地以设问的方式,讨论这六个字背后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在公羊家的理解中,“元”是天地肇始之元气,意为天地之始;有天地之始,就有一年开端之“春”,“春”被视为“天端”。此“天端”又象征着天命,于是,“元年春”之下的“王”,则被理解成受天命的“王”,而“王”之下的“正月”,则意味着有此天命合法性的的王所可能颁布的政教。那么,这六个字一起,《公羊传》就建构出了儒家的一套政治合法性理论,即禀天命而行王政。相比之下,《谷梁传》在义理的解读上,少了《公羊传》“非常异义可怪”的一面,《谷梁传》所表达的义理更加朴素平实一些,如对“元年春王正月”的理解,一则谓“谨始”,二则从伦理上议论鲁隐公欲让国的得失。而《左传》中对这个“王”的解释是“时王”,即当时的周天子,这就与《公羊传》解释的“受命”王有所不同了。《左传》对这六个字本身的注解并不多,《左传》更注重史实,于是它在这一句之前增补了一段介绍鲁隐公即位前的历史背景,从而为后来的隐桓关系张本。(小编按:同学们别被这一大段吓到,其实这门课很有趣的!)

 

再比如《春秋》涉及晋文公称霸的文本,《左传》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城濮之战的起因、过程与结果,其中不乏细致的细节描写。而《公羊传》则更关注对晋文公行为的价值判断,它对战争经过描述几乎一笔带过,而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以臣召君”行为的评判上。总之,通过不同传文之间的对读,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共同文本所可能有的不同诠释特征与不同义理系统。

 

课程大纲

 

《春秋》为儒家五经之一,其《公羊》、《谷梁》与《左传》三传于儒家十三经中各居一席之地。《公羊传》多阐发微言大义,是儒家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重要渊源,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左传》则记事详备,文辞华美,是研究春秋一代史实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历史著作与文学著作之一;《谷梁传》义理纯正质朴,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拟以《公羊传》的义例为纲目,将三传对读,通过寓经于史、经史结合的讲授方式,将学生带入《春秋》历史世界与义理世界。

 

第一、二周导论:《春秋》与三传

1、古《春秋》与孔子作《春秋》

2、《春秋》之为“史”与“经”

3、《春秋》三传的不同特点

思考点:

1、如何理解孔子作《春秋》的意义?

2、如何理解《春秋》之史学意义与经学意义?

3、如何评价汉代“左氏不传《春秋》”的说法?

 

第三周建五始

讲读文本: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传)

思考点:

1、试析《公羊传》对儒家政治合法性的论证

2、请阐明《春秋》大一统的基本内涵。

 

第四周张三世

讲读文本:

1、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三传)

2、桓公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三传)

3、襄公二十三年,“夏,邾娄鼻我来奔”。(公羊)

4、定公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公羊)

思考点:

1、请从书法与治法两个方面谈论公羊三世说的要义。

2、春秋之历史从隐公到哀公世愈乱,《春秋》三世说从隐公到哀公文愈治,如何理解其中存在的张力?

 

第五周通三统

讲读文本:

1、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公羊)

桓公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公羊、左传)

2、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灾。”(三传)

3、庄公二十七年,“杞伯来朝。”(公羊)

4、僖公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公羊、左传)

思考点:

1、如何从政治哲学的维度理解“通三统”的理论意义?

2、如何理解通三统与大一统的关系?

 

第六、七周王鲁

讲读文本:

1、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眜。(三传)

2、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三传)

3、隱公七年,滕侯卒。(三传)

4、隐公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公羊、左传)

5、桓公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三传)

6、成公十六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公羊)

7、庄公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公羊)

思考点:

1、古人有批评《春秋》王鲁说有僭越之嫌,你如何理解?

3、陈立有“衰周之鲁”与“《春秋》之鲁”的区分,你是怎么看的?

 

第八、九周夷夏之辨

讲读文本:

1、成公四年,“公自至晋”。(左传)

2、闵公元年,“齐人救邢”。(左传)

3、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三传)

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三传)

4、僖公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三传)

5、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邾娄人,会吴于锺离。”(三传)

6、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楹灭,获陈夏齧。”(三传)

7、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三传)

8、昭公十二年,“晋伐鲜虞。”(公羊)

思考点:

如何理解公羊夷夏进退说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十、十一周讥贬绝

讲读文本:

1、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三传)

2、宣公八年,“公子遂如齊,至黄乃复。”(公羊、左传)

3、宣公十五年,“初税亩”。(三传)

4、隐公二年,“无骇帅师入极。”(公羊、谷梁)

5、庄公元年,“夫人孙於齐。”(左传,公羊)

6、宣公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三传)

7、昭公元年,“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酌、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郭。”(三传)

8、隱公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三传)

9、隐公四年,“冬,卫人立晋”。(三传)

10、庄公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三传)

思考点:

1、体会《春秋》讥贬绝之笔法及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2、如何理解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第十二周讳

讲读文本:

1、隐公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三传)

2、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三传)

3、庄公二十八年,“冬,筑微。大无麦禾。”(三传)

4、庄公二十八年,“臧孙辰告籴于齐。”(三传)

5、僖公十七年,“夏,灭项。”(左传、公羊)

6、昭公二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三传)

思考点:

1、体会《春秋》讳的书法及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3、如何理解“讳犹讥也”的说法?

 

第十三周大复仇

讲读文本:

1、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三传)

2、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三传)

3、庄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三传)

4、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莒,楚师败绩。(三传)

思考点:

1、《春秋》美齐襄能复仇,你是如何理解?

2、请阐明复仇的必要与界限。

 

第十四周经与权

讲读文本:

1、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三传)

2、成公二年,“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三传)

思考点:

1、试阐明“权”的界定与限制。

2、比较、分析并评价祭仲与逢丑父事迹之异同。

 

第十五周君亲无将与缓追逸贼

讲读文本:

1、庄公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公羊)

2、闵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

3、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公羊)

4、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谷梁)

思考点:

如何理解“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之间的张力?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