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希望打开院墙办书院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28 21:49:12
标签:书院
颜炳罡

作者简介:颜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东临沂人。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研究》《墨学与新文化建设》《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等。

希望打开院墙办书院

作者:颜炳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十九日壬戌

        耶稣20181126

 

 

11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正式启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书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讲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先后发表演讲。现摘其中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摄影师:曹超)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办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传统书院千差万别。不同区域的书院,通常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学者创立的学院,往往也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后来,有了政府参与,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慢慢地官方化了。

 

私学之设,不是为了对抗官学,而是为了补官学之不足;书院之设,不是为了对抗科举,而是为了克服科举之弊。朱柏庐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一语道破读书与做官、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的精神堡垒在哪里?在书院里。

 

明末清初,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如何革故鼎新?改书院为学堂,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一步。但遗憾的是,在转型过程中,书院精神逐渐淡化。清末新政,传统书院被废止。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可观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进入21世纪,我们普遍认为,书院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品位、一种高雅。“敬敷五教,昌明人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书院为学的宗旨。传统书院,往往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先贤、先儒之地,又是传授、研究儒家学问的场所。中华文化不仅要研究,还要传承。培养中华文化传人,是当代书院的重要使命。

 

当代书院,应该成为传承儒家文化的机构,成为培育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文化的场所,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当代书院的存在,不是为了对抗现代教育,而是旨在克服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弊端,真正落实涵养心性、陶冶人格的立德树人教育。

 

书院,从来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更不是学术的象牙之塔,而是公共心灵空间、社会教化平台。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经世致用一直是书院的追求。传统书院,有场所而无封界。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均可进入书院听讲。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今天的书院讲学,应上承孔子之意,下秉泰州学派之精神。未来,希望打开院墙办书院,让师生主动走出去,走向乡村、走向社区、走向企业、走向学校,成就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企业儒学,实现先儒“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再造礼义中国!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