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过年,被严重低估了文化价值的陕西礼馍制度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9-02-10 20:42:04
标签:礼馍制度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原标题:《鹣茧儿》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正月初六日戊寅

          耶稣2019年2月10日

 

春节期间看朋友圈,只有陕西关中东府地区即渭南各县的朋友,有的人会晒拜年的礼馍。也有的朋友看了,很惋惜:从前某某地方也有拜年拿礼馍的,现在也基本上失传了。

 

的确,现在许多人嫌蒸馍麻烦,拜年都不给亲戚拿礼馍了。拜年拿的其他礼物,价值一定比礼馍贵重,但却感觉不像是拜年。

 

我开玩笑说:怕麻烦而不拿礼馍来拜年的,主人家就不要做菜设酒招待了,泡一袋方便面就行,这样才与其相配嘛。

 

渭南地区人性质直朴厚,大致还保留了这些古老的美好风俗。历史上,从宋代朱熹到清代顾炎武,籍贯外地的前辈君子圣贤,都很欣赏我们陕西人的性格。秦人普遍有坚刚不易之先天性格——大儒朱熹说秦人有刚德,刚德是成为圣贤的天资之德。也就是说,随风更易、乖巧灵敏的性格,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但不是圣贤之德的天资。

 

当然,刚德的弊端是就是刚病,所以朱子说;欲其德,须去其病。如何能去其病?读书修养,舍此无他。所以我常说,越是陕西人,越要读书,否则尽现其病。

 

刚德在庶人身上的表现,比如凡事从俗照例,不轻易改变风俗、毁坏礼节。

 

这种规矩和习俗,既是不成文的自觉,也物化为实体的寄托,比如礼馍制度:“陕西的礼馍风俗,非常严格,是民间的礼仪制度,婚丧嫁娶、庆寿祭拜,不同的事,礼馍各不相同,一个女子学着做主妇,首先要学会这些,不能乱,否则会引起误会。这是古代民间社会对朝廷列鼎列簋礼仪制度的模仿,不断演变,在产麦区的陕西,就演变为丰富多样的礼馍,尤其以渭南地区各县的最讲究。礼馍就是个符号,一看其花色大小形状,就能判断亲戚的关系。”(见拙作《一麦相承》)

 

 

 

礼馍,关中农村人多能识别,也会使用,但有的名字或因方言关系不尽统一、或以音传而鲜见于文字,以至于书写驳杂各异,容易引起误会。

 

比如渭南人过年,凡血缘亲戚,拜年一定是单向的,讲究次序,即晚辈拜长辈、女儿、外甥家拜娘家、舅家。反过来,长辈、娘家则不给晚辈、女儿家拜年。

 

这一点,很多城市人不理解:拜年是单向的,那么受拜的一方如何做到礼尚往来的呢?

 

过了破五,从正月初六开始,渭南人的年节,进入了另外一个隆重的环节:送鹣送灯,即娘家、舅家给女儿家、外甥家送礼馍、送灯笼,这种礼馍,一个读音:读如健儿;两种写法:鹣儿、茧儿。这期间你到渭南诸县大小集镇上去走走,到处是卖灯笼的,天气也不太冷,逛街的人也多,反倒呈现出一种年前都没有的红火的年节气氛。

 

 

 

我认识的研究民俗礼仪的朋友们,苦于民间诸事多口口相传,鲜见于文献,对送灯的礼馍也常常说不清,或说不透。

 

查清代《华阴县志》、《富平县志》、《韩城县志》、《澄城县志》、《蒲城县志》、《合阳县志》等,皆书“面茧”、“茧儿”。

 

但民间有另一种解释:鹣儿。

 

茧儿之说,源于古代茧卜之风——资料显示:古代民俗,于正月十五日夜,抟米、麦粉若茧状,书事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事,谓之“茧卜”。其法大约类似上古蓍卜、龟卜,也有点像现在包饺子里面放硬币,谁吃到则吉祥。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上元夜戏作长句》诗:“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颠。”是的,占卜之事,“未必然”。

 

为什么用蚕茧做占卜?我对此无暇详加考索,不变妄言。想像大约蚕茧体内多子,像石榴一样,令人联想到多子多福,久而久之,被引申为纯粹的祝福和寄托。关中民间,以面花做仿生,由来已久,逐渐形成面茧,娘家、舅家于正月十五之前送灯以面茧儿伴随,旧县志统称“伴灯馍”。民间流传下来的用面做的伴灯馍茧儿,形状像个花枕头,如蚕茧状,装饰以花朵、甚至染色。

 

 

 

鹣儿之说,则源于一种水鸟:鹣。在古人看来,鹣这种水鸟,一目一翼,需要雌雄并翼,方能飞行,故称比翼鸟。《词源》:“鹣,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用陕西方言,鹣字必附带儿因或者叠字,称:鹣鹣。韩城、合阳、大荔、潼关一带的黄河湿地,现在还有这种鸟,只是现在的人,不识枣木鸟兽之名者多矣,故笼统地称野鸭子。

 

与鹣这种水鸟对应的有一种鱼:鲽,即今日常见的多宝鱼,《尔雅》释“鲽”字,“不比不行”。这种长相很怪的动物,都是祥瑞之物,《史记·封禅书》:“古之封禅……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鲽这种鱼,因为贴着浅海海底生存,不易得,想必古人真正见过此鱼的人也不多,物以稀为贵,所以,以讹传讹,认为它只有一目,一定要两条紧贴着对方才能行动,故称比目鱼。

 

《文心雕龙·封禅》云:“东鹣西鲽,南茅北黍”,鹣与鲽这两种带有传说意味的附带了文化寓意的动物,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以至于有成语“鹣鲽情深”,也写作“鰜鲽情深”,至今常见于婚礼喜联或贺词。

 

因此,我认为两种有关伴灯馍的来源的解释都通达圆备。

 

寓意深刻的文化内含,支撑着礼馍制度的这一个类别,其中不仅包含着美好的祝愿,更葆养着人们活跃的赤诚之心。

 

 

 

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之前这几天,受拜年之礼的尊长,郑重地给前两天前来拜年的晚辈亲戚回礼:送鹣茧儿。鹣茧儿的形状,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状、大小习惯,有最复杂的称花鹣茧,最简单即没有花样的称甜鹣茧儿。熟悉此俗的人,看鹣茧儿的形状大小花样,就能判断亲戚的关系新旧远近。

 

新婚的媳妇娘家,送鹣茧儿,称花鹣茧儿,最隆重,以蒲城、富平、澄城之俗为例,给新婚的女儿送鹣茧儿,包含主要鹣茧儿共六对,十二只,有鹣儿、茧儿、鱼即鲽各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则是别的吉祥动物形状,另外再搭配形状花色相对简单的帮衬八只,也是成双成对的。其他有花灯、红烛等。

 

 

 

送鹣茧儿是隆重的礼仪,如过年招待客人一样,主人家隆重地设席备酒。之后是正月十五供鹣茧儿以及随即而来的看鹣茧儿、偷鹣茧儿、还鹣茧儿——

 

正月十五上元节晚上,家里有新媳妇娘家送花鹣茧儿的人家,会隆重地在正厅供祖先排位,设供桌,将花鹣茧儿摆上,点上红蜡烛灯笼,请祖先神灵品尝,此为享;供在正厅,也有请祖先神灵见证加持祝福之意。次日合族分食,是为分享。还会特意留几个将其挂起来,自动干透,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再分食之。

 

村里的妇女会结伴到供着花鹣茧儿的人家去看花鹣茧儿——上元节晚上,讲究家里连个黑旮旯都没有,连农村旧式的茅厕,也要点上小蜡烛,敬厕神;连老鼠窟窿里也点个小蜡烛,敬这种让人痛恨的鼠神——老鼠多,固然可恨,但也证明家里有粮食,否则老鼠也不来。总之,这一天,礼敬一切神灵。

 

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风俗:“正月十五偷鹣(茧)儿”——专门偷供在土地爷排位前的的鹣茧儿,别处供神的鹣茧儿不能偷,偷则不灵。也不是所有人随便偷,而是有目的地偷,专属已婚又多年没生育的妇女去偷,当然,这需要别的妇女的保护,需要关系要好、策划周密、会营造气氛,趁主人不注意,该妇女自己偷走或是家中婆婆、姑嫂也可以替她偷走。被偷的人家,自然也会防御,但如果被偷成功,也不计较。

 

 

 

偷鹣茧儿,等于是借别人的福气。偷回的鹣茧儿,要夫妻二人共食。如果来年真的受孕生育,就要给被偷的人家在次年正月十五前隆重地做一套鹣茧儿还回去,数量一定要十三个——一年十二个月,多一个为闰,即你们的福气因为我的偷,更多了。

 

以上是我记忆中的旧俗,现在也都还基本上延续着。

 

守礼遵仪的人会显得迂阔。其实迂阔和保守一样,一直是个褒义词。

 

简单说说鹣茧儿这种礼馍的来源及寓意,就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走亲戚,不大愿意带礼馍,就是因为不懂得礼馍并不是单纯的馍,馍是载体,重点是礼,送礼馍是完成一种传承自古老历史的文明仪式。不知礼的人,只看见物,只看见物质价值,看不见文化价值,认为馍做得再好看,花样再漂亮,也是馍,不免轻贱之,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和寄托。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的学生子贡想要撤掉月初祭祀上用的羊,孔子批评他说:子贡啊,你在乎的是羊,而我喜欢的是礼仪啊!

 

没有物质的负载,礼仪会显得虚无缥缈,不间隔地、甚至迂阔地保守,慢慢地,人就个个都不遵守了。

 

很多东西,等失去了,你才知道它的可贵。

 

礼就是对人的束缚,执行礼就是主动地受麻烦,怕麻烦就没有文明。

 

2019年2月10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