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大读《论语》作业系列丨韩宇菲:静水流深,自强不息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0-06-27 00:56:12
标签:兰州交大读《论语》作业系列

静水流深,自强不息

作者:韩宇菲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闰四月廿九日甲午

          耶稣2020年6月20日

 

“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编者按: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韩宇菲同学从第三次课开始在群内打卡诵读,从未间断,这篇文章是她诵读《论语》100天时写下的心里话。

 

静水流深,自强不息

——写在诵读《论语》第100天

 

韩宇菲

 

诵读,尤其是诵读经典,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诵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拓展我们的眼界,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宇宙的浩瀚。诵读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文海中徜徉,沉醉于文字中的风土人情,仿若也身临于那些瑰丽的时代,触摸到了另一时间的文化脉搏。

 

曾国藩先生曾说过自己的诵读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不光是阅读,你还要大声地朗诵出来。“要读的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诵读《论语》的这100天里,有幸能受到杜老师的鼓励与监督,严格要求我认真对待每一次诵读、以敬仰之心去跟圣贤对话。每天的诵读对我来说犹如一场从身到心的洗礼,抚平了精神上的毛躁和焦虑,让我从心底感到强大和温暖……

 

 

 

我以前心中时常会充满焦虑,很难耐下性子去做自己认为枯燥的事。常常锋芒毕露,自己要做什么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私自傲、自利自得。轻浮而不稳重、自愚而不自知。容易被刻板印象迷惑双眼,从而忽视这个世界的广阔多样。

 

 

 

韩宇菲同学坚持在选修课群内打卡诵读《论语》

 

于是我一直在追求沉稳、内敛,追求内心的平静温柔和强大自立。每天诵读《论语》确实是一件能让人磨磨性子的好事,在一遍又一遍的专注诵读中,我真正地平和了下来,心灵安定而满足,更易于客观地剖析自己。之前我说自己自私自傲,确实是对的,因为我很易于悲痛于人们的经历,同理心过强,容易失去理智的判断。看到昆虫自然逝去都会感伤,更不要提看到一些人、一些事与自己本身道德相违而引发的愤怒了。所以自从高二开始学理后,我便更向往冷静和理智,更注重自身的事。因为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过分的同理心只会让自己痛苦。但是之前也有过于平静和理智而导致情感麻木的现象,在麻木地、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强大时,我又突然警醒:“我快乐吗?”“这样的状态我喜欢吗?”“我有真正的追求吗?”不,过于理智从而失去“仁”和感性,也是我所不愿的。

 

 

 

明明德读书会全体成员在校园内合影

 

万分感谢这场相遇。感谢杜老师和明明德读书会学友的陪伴和我自身的坚持。在这100天里,我由沉溺于快节奏的生活、心有余但力不足而感到焦躁不安到现在的一片释然和平静,满足于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诵读《论语》确实影响了我的性格,甚至改变了我为人处世的态度。儒家文化主要强调的是“仁”和“礼”二字。《里仁》篇中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让我更平和地与人交往,并时刻提醒自己“自省”“慎独”。《述而》篇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让我客观地拷问自己的灵魂,包容地接受我内心每一份“善”或“恶”的想法。《子张》篇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于我,这些话便是提醒我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和“求知”,坚守本心、客观评价、学思相合,或许即使算不得广大、高深范畴的“仁德”,也是一种对于自己自身的“仁德”了。

 

《颜渊》篇中记载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这不光是提醒我们要“克己复礼”,也更是要明晰自己的限度,对于自我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季氏》篇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对我影响也很大,在这里我把“礼”理解为一种“界限”,不清楚界限就无法立身,而要掌握“界限”,对自己的了解也要达到一定程度。而《雍也》篇中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且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私以为《论语》中的“礼”已经不仅仅代表简单的表面的礼仪制度,更是与道德伦理相结合,是一种对自身追求的高标准的规范。

 

 

 

杜华伟老师在上网课《伦理学与生活》

 

在杜老师的《伦理学与生活》选修课上,接触到《论语》、喜欢上《论语》,进而每天打卡诵读《论语》,这是2020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收获。读《论语》的这段时间,是我慢慢调整自己从焦虑、麻木中恢复过来的一段时间,也是我鞭策自己不要固执、接受改变、努力不受刻板印象困扰的一段日子。“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慢慢地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缺点,不过分批判和苛责,正视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去接纳焦虑反而会使自己更加平静。不过度沉溺于过去,不过分恐慌于未来。活在当下,不再迷茫。

 

我之前对《论语》其实是有一定片面认识的,认为它太过于温和且太过于重视尊卑,不符合我现在追求的平权,以至于没有认真体会它的精华所在。但对所有文化,我忽视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最基本的“尊重”。世间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去正视缺点、吸纳优点,或许便可以更进一步,这也正如《里仁》篇中所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伦理学与生活》课程作业

 

我在第一次课程分享时曾说“这个世界如此多样而广阔”,并在纸上写道:“生活的乐趣之一就是遇见不同的人”。我现在也是这样想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悲伤也好、快乐也罢,或许都是塑造自身的珍贵资源。对经历怀有感恩之心,感谢所有遇到的,带来了现在的我的珍宝——我自己。

 

感谢《伦理学与生活》这门课,能让我们相聚相识。还记得明明德读书会成员第一次线下见面的情景。微蓝的天空下,清凉的风携着白云,将阳光递到我们的发上。绿草露出微微的湿气,还能闻到泥土淡淡的芬芳。我们畅谈自己诵读《论语》的收获,交换各自的心得体会,交流古今中外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最后师友相伴诵读《论语》……我们的朗诵声仿佛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到我那段带着阳光的记忆上去。

 

 

 

 

 

2020年6月20日,韩宇菲同学诵读第100天打卡

 

我们一起诵读《论语》、亲近圣贤,一起追寻知识上的长进与精神上的丰盈。我们一起相伴朗诵经典,并从中收获颇多。在茫茫人生路上遇到你们,这让我无比欣喜却又眼眶微酸。感谢遇到明明德读书会的学友们,你们的陪伴也是我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自从3月13日开始群内打卡,这一百天以来,我从未间断过,之后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我们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各自努力,向光而生,记忆里始终保存着我们相识的剪影。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满怀希望地向上生长,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同时珍视今天的美好。而我也会静静琢磨自己的样子,同这漫天灿烂的星光一般。

 

 

 

韩宇菲同学的手工作品

 

黎明已至,静水流深。心之所向,自强不息……

 

 

 

作者简介

 

韩宇菲,兰州交通大学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爱好看书、画画、做手工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