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胜 著《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1-04-21 00:46:51
标签: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
陈立胜

作者简介:陈立胜,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等。

陈立胜 著《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出版

 

 

 

书名:《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

作者:陈立胜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16日

 

内容简介

 

源远流长的「修身」传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代:(1)随着游士阶层出现,而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了德行培育的时代,修身目标是「君子」,修身焦点是德性与德行的培育。(2)随着平民社会的到来,而于唐宋变革之际形成了心灵操练的时代,「工夫」目标是「成圣」,工夫对治的焦点是「意念」,工夫修炼范围、深度均有重大拓展与深化,多元化、专题化的工夫技术日趋流行,「复其初」工夫论模式取代了先秦的「扩充」与「改造」模式。(3)随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莅临,而于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过渡时代」,「觉悟」(「觉醒」)成为修身的关键字,修身的目标是培育「新君子」(国民、公民)与「新圣人」(「革命圣人」)。(4)当今,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人禽之辨」的2.0版本(「人机之辨」)的时代,一个如何修身乃至修身是否必要皆成为问题的时代。

 

全书共分三部。第一部《儒家内圣学的开显》,尝试将儒家的修身传统刻画为轴心期突破的一个主题,并刻画孔子「修己以敬」在儒家修身传统所开启的「为己之学」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儒家内圣学中的反省向度与修炼技术》,检视儒学修身传统中自孔子孳乳而至宋明粲然大备的反省技术与类型。第三部《儒家内圣学的转进》,从「朱子时刻」入手,对朱子所创辟的「独知」话语进行长时段、历时态的分析,以期由此管窥儒家内圣学由先秦德性的培育时代转向宋明心灵操练时代的内在理路与基本特征。

 

书前

 

鸣谢(摘录)

 

儒家形而上学既非「思辨的形而上学」,亦非「道德底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s),而是以道德体证为入路证成的形而上学即「道德的形而上学」(moral metaphysics)。依此牟宗三先生之慧见,儒家形而上学的内容实则由「道体」与「体道」两个面向构成。形而上学的「道体」是在「体道」的过程之中证成的。我自2003年完成王阳明万物一体论的研究计划后,即自觉转向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前后两个研究领域,前者是「道体」,后者是「体道」。而王阳明的工夫论必须放在儒家修身传统之中才能得到适当的定位与理解,于是我个人的兴趣也由阳明学转向对整个儒家修身学传统的研究。

 

儒家修身传统渊源有自,自《尚书‧皋陶谟》提出「慎厥身修」的观点起,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悠久的传统之存续都必表现出因袭与损益、变与常的辩证面向。传统作为世代延续之物在根本上是一种世代性、历史性现象,历史的时间从不是「匀质的」与量化的物理时间,而是由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时刻刻画、中断、扭转的异质的、定性化的时刻、时机。在宗教传统中,时间是由「神圣者」、「圣贤」的参与、显现而表现出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时刻」,它传递出重要的精神信息,保罗所谓的「凯罗斯」(Kairos)是「白昼之子」期待、回应基督再临的时刻;同理,「天生仲尼」,在儒教徒那里则是打破长夜的关键时刻。而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富有「时间」意义的可能还是几个「之际」:春秋战国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清末民初。这些「之际」不仅意味着朝代的更迭,更意味着社会政治的转型乃至人生存方式的转变,而反映在思想上则是思想形态的转型。「身」之所在之「时」与「世」的变迁,当然会折射在修身思想的转折上面。刻画修身传统之中的这些重大的转折「时刻」,是修身谱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这正是本书所尝试进行的工作。

 

目录

 

鸣谢

序言 儒家修身传统的几个突出面向/黄俊杰

导论 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一、「修身」:德行培育的时代

  二、「工夫」:心灵操练的时代

  三、「觉悟」:「过渡时代」修身的关键字

  四、另一个过渡时代的到来:修身会终结吗?

  五、结论

  附录:「工夫」、「内圣学」二词及全书架构之说明

 

第一部 儒家内圣学的开显:德行培育的时代

第一章 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一、轴心时代说

  二、以轴心时代论中国哲学的起源

  三、士的「身位」

  四、「修身」是中国轴心期突破的一个主题

  五、「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第二章 「修己以敬」──儒家修身传统的「孔子时刻」

  一、孔子之前的「敬」

  二、《论语》中的「敬」

  三、修己以敬:为己之学的自反性向度

  四、余论

 

第二部 儒家内圣学中的反省向度与修炼技术

第三章 「慎独」、「自反」与「目光」──儒家修身学中的自我反省向度

  一、「鬼神的目光」

  二、「他人的目光」

  三、「心目之光」

  四、结论

第四章 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四种反省类型

  一、一生生命历程的反省

  二、一天行为之反省

  三、对意念的反省

  四、与意念同起的反省

  五、结论

第五章 「治怒之道」与两种「不动心」──儒学与斯多亚学派修身学的一个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儒家治怒之道的谱系

  三、斯多亚的「怒」观与治怒五法

  四、中西治怒之道的异同与两种「不动心」

第六章 「梦」如何成为工夫修炼的场域──以程颐说梦为中心

  一、引言

  二、以理照梦

  三、睡时功夫

  四、「梦」工夫的四种类型

  五、两个结论

第七章 宋明理学中的静坐类型及其效用

  一、引言

  二、作为默识仁体的静坐

  三、作为收敛身心的静坐

  四、作为观天地生物气象的静坐

  五、作为省过法的静坐

  六、四种静坐的效用与关系

  七、结语

第八章 宋明理学如何谈论「因果报应」?

  一、引言

  二、儒家德福一致问题之缘起

  三、先秦儒学「德」与「福」的剥离及其问题

  四、宋儒:以「感应」代「报应」

  五、心学德福一致化思潮

  六、儒家「修身」与「教化」的两套话语系统

 

第三部 儒家内圣学的转进:心灵操练的时代

第九章 作为工夫范畴「独知」的提出──儒家慎独传统中的「朱子时刻」

  一、朱子之前的「独知」一词

  二、朱子以「独知」解「慎其独」

  三、朱子独知新解之「佛缘」

  四、朱子独知新解的工夫论背景

  五、两个工夫抑或一个工夫?

  六、「戒惧」与「慎独」之异同

  七、「独知」新解的历史效应

第十章 从「独知」到「良知」──王阳明论慎独

  一、「独知」:从朱子到阳明

  二、「独知处」即是「吾心之良知处」

  三、「独知处」究竟如何用功?

  四、由「独知」而知「独」

  五、结论

第十一章 王阳明思想中的「一念」两义说

  一、作为「意念」之「一念」

  二、「意念」之「发」与「良知」之「自知」

  三、作为「戒惧之念」之「一念」、「念念」

  四、总结、引申与问题

第十二章 「独」-「几」-「意」──阳明心学一系工夫演进中的三个「关键字」

  一、甘泉一系的「独体」意识

  二、「念起念灭」困境、对「发处用功」的质疑与「本体工夫」意识的觉醒

  三、由「独知」到「独」

  四、由「独」到「几」与「意」

  五、结论

第十三章 「无工夫之工夫」──潘平格的登场与理学工夫论的终结

  一、引言: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二、辨清学脉:寓「立」于「破」

  三、「盘桓于腔子」:破宋明理学工夫论

  四、立真志:无工夫之工夫

  五、潘平格工夫论的思想史定位

 

附录:郑性与潘平格

引用书目

 

作者介绍

 

陈立胜:山东莱阳胡城村人。南开大学哲学学士,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任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先后担任纽约大学、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人、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特邀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

 

着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1999,广州;2017,北京)、《西方哲学初步》(与彭越合著,1999年增订再版,广州)、《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2005,台北;2008,上海;2018,北京)、《宋明理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2019,北京)、《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2019,北京)等。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