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壬寅清明节笔记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4-07 01:30:46
标签:上坟、文以载道、礼从宜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壬寅清明节笔记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初五日戊子

          耶稣2022年4月5日

 

【一】文以载道

 

看到一篇发表于清明节写,关于古代葬制变迁的应节文字。

 

这种学问文字,我是不敢转发的。因为它除了学问、知识,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貌似所谓理性、公允、辩证、学术云云,但恰恰因为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就没有教化作用,相反还有消解教化、启挑反传统、反教化的作用。

 

这东西只能当资料索引自己看。不能转给大众。否则,正如宋人所言:以学问杀人。

 

我喜欢的文字是“文以载道”的。

 

【二】上坟

 

我们村西边一块荒地,也是洼地,有一年清明节立起了一座墓碑,立碑人是十几里外大户惠村一位八旬老者,全名我不知道,村里老人都叫他:来娃。名字中有一个“来”字。

 

来娃的外婆家是我们村的,他自幼丧母,来娃便在外婆家长大,由外婆和三个舅妈抚养。来娃年长归宗,后外出干事即吃上了公家饭,住在西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穷困的日子,来娃每月不忘给每个舅妈每人5块钱,直到她们去世。那时候的5块钱,可解决了三家的不少大问题!

 

三个舅妈都长寿,最长寿的一位96岁高龄,胖胖的老太太,见人就呵呵地笑。

 

来娃每年清明节来给他外爷外婆上坟,有一年我还见了,是一位高个子,风度翩翩的干净老人,那时候已经近八十岁了。

 

他的外爷外婆也有后代,只是他外爷外婆的坟太老了,由于农业学大寨、深翻改土、挖排碱渠、村民取土等,早已不见踪影,那块地也由于秋季排涝,成了荒地。可是他记得位置,自己又抟了个坟样子,立了碑,每年清明节从西安赶来上坟。

 

村里的老人望着那块孤伶伶的碑,说来娃和他几个舅妈的事,都说:舅妈们都是贤慧人,来娃有良心,知道报恩。

 

【三】礼从宜

 

某生一早问:老师好!疫情影响,婚礼总是定不下来。订酒店都不敢说死,怕中间又出意外。怎么办?请教。

 

复曰——

 

看过《三国演义》吗?第65回,吕布与曹军激战被围,那么高傲的吕布,将女儿嫁给称帝的袁术之子,正常情况下,这婚礼得多讲究!但是,战时情急,“吕布将女儿以绵布缠身,用甲包裹,负在背上,提戟上马。”

 

你别笑吕布狼狈,这才是“礼从宜”。

 

固执地非要在非常时期追求平常时期的有板有眼,才是迂腐。

 

从前艰苦奋斗时期,两张床合成一张,关上窑门就是洞房,也不影响后来当元帅将军夫人,荣华富贵,儿孙满堂。

 

一切仪式,都应该随时据实损益,盛时益之,艰时损之,这恰恰合乎礼之义旨。如果非要在不能讲究时强为讲究,不知变通,这才是失时违宜,反而悖义僭礼,失大体而抱残碎。

 

其实,民间社会一直很自觉地随时节制,婚丧嫁娶礼仪,注重核心部分,其余的根据条件增添的仪式、热闹等等,吾乡称之为“外圈子东西”,即可有可无。条件允许的,做,可以增添气氛;条件不允许的,不做,丝毫不损礼仪本身。

 

2022年4月5日

壬寅清明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