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这就是戏曲的容量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8-31 19:24:18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原标题:中国戏曲的魅力

——《戏曲里的中国》序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十五日庚申

          耶稣2023年8月30日

 

欲探求传统中国戏曲与当代人是否隔阂、是否彼此亲近亦或是相互抵触,唯一的前提和原因,无非是看当代中国人是否继承中华传统的人文价值。

 

那些多多少少自觉承继中华传统人文价值的,必然接受中国传统戏曲所承载的主旨、意趣,自然接受戏曲的审美方式。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如下问题,比如:为什么城乡识字不多的老人,却可以畅通无阻地欣赏戏曲,并且能够准确地领会剧中所传达的意旨,毫无障碍地接受戏曲表现形式带给他们的审美享受。从他们那极其朴素无华的表达中,却往往能道尽戏曲艺术的美妙和要义。同样,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年轻时候非常抗拒甚至厌恶戏曲,上了年纪,却越来越接受、亲近、喜欢戏曲,那些身在外地的人,偶尔一声家乡的戏曲,能让他们感动不已,大慰乡愁。这就是人上了年纪,经历世事之后,心性逐渐复归平和,自然接近回归到一种本该有的“务本”状态,如此,其虽然心理不一定明确认识到、口中也不一定说的出,自己正在不知不觉地一点点回归中华传统价值观,因此戏曲的声腔才会波动他们曾经冷漠现已逐渐敏感的文化神经,一种文化价值基因的觉醒和呼应。

 

学者王元化早年曾跟从胡适等人鄙视批评中国戏曲,到了晚年却极力推崇中国戏曲,他说:“我本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多达十余年之久。主要原因就在于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采取了一种偏激态度,认定新的一定比旧的好。就以力求公正持平的胡适来说,他纵使谈到自己所钦佩的乾嘉诸老时,也仍以西学为标准,说他们的成就远远逊于更懂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西方学者。他对于京剧的批评,正如他对《红楼梦》的批评一样。……他认为京剧不值一顾,是因为没有西方戏剧‘最讲究经济方法’的三一律。”晚年的王元化反思自己当年反对旧戏曲,是自以为坚持进步,坚持科学,坚持新潮流。实际上这和庸俗进化观点多少有点联系。

王元化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诗词、书法、绘画到戏曲存在着与西方艺术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艺术讲究含蓄,讲究意会,所谓意到笔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大量艺术格言,都是需要从写意这一特点才能理解,才能解释的。最明显的就是写意画,这是人人熟知的。中国戏曲的特点也是写意的。在戏曲舞台上任何写实的东西都变成实中有虚和以虚带实的写意性的程式化的东西。上楼不需要楼梯,上马没有真的马,《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一块幕布后当作高矗的城墙,司马懿带领四龙套代表一支庞大的军队,这些观众一看就明白,并且马上进入境界。”

 

总结近代以来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可以对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归纳如:“假象会意,自由时空”(张厚载)。“轻写实,重写意”(余上沅)。王元化先生比较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重在摹仿自然,中国艺术则重在比兴之意,也即与自然保持一定距离,形成主观上的想象来补充自然。

 

前贤所言皆切中肯綮。

 

而我本人在接受前辈的观点基础上,更喜欢持这种认识:戏曲艺术,“叙事为辅,抒情为主”。即戏曲是抒情艺术。正因如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一生就熟悉那么几出戏、就会唱那么几段戏。也足够在一次次的大声高歌或是低声哼鸣,甚至仅仅内心盘旋,就足以抚慰其人生许许多多多的日子,抒发其丰富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况味。

 

旧时俗语曰:“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盖言文以载道,戏曲教化之功。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品类繁多,能以歌舞艺术演绎故事、表情达意、激发人心的,非戏曲莫属。汉语的意、音特性,造就了中华戏曲独特的艺术抒情形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戏曲的发展历史,不断完善的审美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和宝藏。

 

作为中华特有的艺术品种,戏曲兼具文化义理和世俗美学,其剧本概源出于经史子集、小说稗类乃至坊间传说。编剧前贤皆饱学之士,经史学问在胸,诗词曲赋功底深厚,熟知稗记、野史、掌故、小说,又深谙世道人心,所以前代每多佳作。

 

及至当代,传统戏曲遭遇了发展和生存困境。这种困境,是戏曲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落后而导致的吗?抑或是传统戏曲的艺术表演方式跟不上时代?戏曲又该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需要对经典戏曲剧目的内涵义理、表现形式、表现细节、唱念做打程式的细致分析与讲解,解析戏曲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魅力,才能做出回答。

我从小喜欢戏曲,戏曲给我的读书、写作、工作甚至为人处世、理解传统文化的要义等等以非常大的帮助。孔子的教育思想曰“兴于诗”,而戏曲正是这样为我的求学和读书等等,营造了一个写意的、非现实的心理环境,我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兴于诗”式的教育。

 

因此,我很愿意将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用过各种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恰逢国家实施“戏曲进校园计划”工程,数年来,我应邀到多所学校做戏曲的讲解推广工作。结合教材中的文史内容,联系相关的戏曲剧目,向师生做戏曲与课文贯通式的讲解,所到之处,广受欢迎。许多讲座,比如从曹操的《短歌行》到戏曲《横槊赋诗》、从《李陵答苏武书》到戏曲《苏武牧羊》等以及“三国戏”系列、“杨家将戏”系列、“东州列国戏”等等于历史、文学课程的打通,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理解课程的角度和兴趣,同时激发了师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讲解戏曲,侧重于戏曲中动人的主题和细节,以文史穿插兼顾戏曲表现的形式,这些写成赏析文字,许多学校的师生争相阅读。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作为“戏曲进校园”的推荐教材,以期有裨益于师生和其他读者。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这是戏曲的容量。

 

“上台莫太逞雄,莫慎其始,不保其终,从来你当奸徒,问有几个好下场;

 

看戏岂是无益?善以为法,恶以为戒。参透人情天理,是一篇醒世文章。”这是戏曲的作用。

 

“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这是戏曲的境界。

 

我希望在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能够有更多的人从戏曲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启迪。

 

本书的写作出版,获得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的指导、并获得福田区宣传文体事业专项资金的资助,在此特表示感谢。

 

2021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