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书】略论《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的人性论观点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10-14 22:42:38
标签:
李明书

作者简介:李明书,男,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兼职《鹅湖月刊》常务编委。著有《论心之所向──〈论语〉与〈杂阿含经〉比较研究》等。

略论《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的人性论观点

作者:李明书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鹅湖》第49卷第3期(总号第579期)

 

宋立林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1]梳理了大量与孔子相关的文献,藉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其后学的诠释,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轮廓,并提出前人所未及论述之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一书的内容丰富,跨越了文史哲三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所运用的材料亦不限于《论语》《孟子》与《荀子》,还有《易传》《中庸》与出土文献等,尽可能还原先秦时期孔子思想的全貌,及其影响的范围。

 

除了文献整理之外,书中以天道天命观、人性论、修养论、政治观等哲学论题为主题,既符合经典内容,又富有思辨性,足见作者深厚的学术涵养。书中引用的材料之丰富,令笔者甚感汗颜与佩服。笔者无力探讨全书的主题,亦不长于文献考证的能力,是故藉此机会,仅以自身所学,对于书中的人性论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浅见,以向作者请益。

 

《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探讨了自孔子至思孟学派的人性论观点,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到孟子“性善论”的提出,这一人性论的发展脉络,影响儒家将人性视为主要议题与理论核心长达两千年之久。

 

人性论的理论奠基与分类,在先秦时期已经可见规模,后来的人性论,基本上均是围绕“性相近”或“性善”“性恶”的立场进行展开或调整,或如“性三品”“性善恶混”的观点仍是以善恶作为基本的区分之后再行融合或分类。

 

有鉴于此,书中将人性论的源头上推至孔子的人性观点,正是由于“性相近”过于简要,却又使人在经验上有一定程度的共鸣,继之孟子与荀子发展为(至少字面上)截然不同的两种立场,于是使人试图证明孔子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与立场上宣称“性相近”。

 

宋立林指出孔子的人性论可以分成四种立场:“其一,孔子不以善恶言性;其二,孔子是性善恶混论者;其三,孔子是性恶论者;其四,孔子是性善论者至少是隐性的性善论者。”[2]书中进而引用丰富的文献表示,孔子以“仁”解释“(人)性”在先秦时期颇为常见,在整体评估孔子思想之后,将孔子视为“隐性的性善论者”应是较为合适的。[3]顺着这一思路而下,孟子的性善论是真正继承孔子而发展。不论是“四端之心”的提出,抑或是对于本心放失、陷溺之后的追求,均证明人的本性是善,而非荀子所说的性恶。[4]

 

宋立林清楚地意识到人性论内容复杂,而且许多论题处于不同的层次,例如性善是否是预设、“性、心、情、才”的层次与关系、恶的来源等等,于是细腻地处理不同层次的观点,逐渐推导出性善的合理性。书中在每个论题的证成上,均有大量的经典与学术材料支持,证据相当充分,就此而言,笔者已无可置喙,是故仅提出自身感到的三点困惑与好奇,而这三点也是笔者认为极富讨论价值之处。

 

首先是文本的选择上,诚如上述,此书引用丰富的古今材料,使得作者提出的观点不仅只是理证,更有实证,因此引发笔者想进一步了解的是有些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证成孔子的观点?例如作者引用《庄子·天道》,其中记载老聃与孔子论人性,孔子以仁义为人性的内涵,[5]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庄子》的记载并非全为史实,但又认为这“至少说明在道家的视角中,在庄子学派的概括中,孔子将仁定为人性。……站在儒家之外的庄子及其学派,对孔子关于人性与仁的理解,反而是更具说服力的。”[6]

 

早些年杨儒宾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中证明孔子与庄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7]然而,究竟多大程度上可以将《庄子》中关于孔子的记载视为真实的,抑或只是藉孔子凸出道家的特点,仍难以判定。《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似有将庄子视为孔门后学的倾向,是故笔者好奇的是作者是否已有相关的考证证明这一则《庄子》文本的可信度?

 

其二是性善论的立场,书中已严密地论证孔子人性论之所以偏向性善的理由,也说明孟子性善论是继承孔子人性论的合理性,而且在性善论的立场下,又有所谓的性向善与性本善之争。作者指出孔子是性善论的观点普遍见于宋明儒之中,[8]而孟子的性向善与性本善之争则见于傅佩荣与杨泽波等人的观点,傅佩荣是著名的性向善论的支持者。[9]

 

虽然作者未批评傅佩荣的观点,也未落入性善与本善孰是孰非之争,但基于四端之心与仁义内在的观点,书中仍是顺着孟子是人性本善的思路而展开论述。[10]这个脉络之中有一个学术史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并且也是笔者至今仍感困惑之处,就是以“本善”解释《孟子》的“性善”是朱熹注解《四书》的观点,[11]而在傅佩荣之前,钱穆曾引述朱熹的观点解释孟子,如其所言:

 

朱子此说,发明孟子性善之旨,最为简尽。盖孟子道性善,其实不外二义:启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一也。鞭策吾人向上之努力,二也。……人人同有此向善之性,此为平等义。人人能达此善之目标,此为自由义。……爰特揭此二义于先,以为考论孟子性善论之大纲焉。[12]

 

孟子之意,仅主人间之善皆由人性来,非谓人之天性一切尽是善。吾所谓启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与鞭策吾人向上之努力者,必自深信人性皆有善与人皆可以为善始,否则自暴自弃,不相敬而相贼,而人类乌有向上之望哉?[13]

 

有意思的是钱穆直接将朱熹的注解解释为对于孟子人性向善论的阐述。由于钱穆并未论证本善与向善的合理性,亦未考虑孔子、孟子与朱熹的整体思想系统之别,只是思想的陈述,所以未特别辨明本善与向善之别,后来傅佩荣也未参考钱穆的观点。

 

傅佩荣不只认为孟子是人性向善论的立场,甚至孔子亦然。[14]人性向善论的观点提出之后,曾引起台湾学界不少批评。[15]《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之中既然顺着性本善的立场而展开,笔者即想了解作者如何看待这两种立场对于诠释孟子性善论的意义与价值。除了这两种立场之外,如果回到“性善”这一概念来看,是否必然地只能从性善或本善之中选择一种相较之下贴切的解释,而无其它的可能?作者充分掌握孔子及其后学的丰富文献,如在当时有相关的讨论,盼能分享并指点一二。

 

其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的第六章是“孔门后学与儒家政治观的诠释”,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点,而且认为政治问题在儒学中具有本质性的地位。[16]人性论与政治论在儒家系统中的轻重问题即涉及儒家思想的根源与核心的理论探究。早期以牟宗三为主的当代新儒家以心性论为儒家思想的核心,[17]而后则有大陆新儒家以政治论为核心,《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认为人性论与政治观均为儒家的重要思想。

 

笔者亦同意儒家思想中的丰富内涵,难以以单一的观点概括儒家思想。虽是如此,心性论与政治论何者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或立论基础,或者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缺一不可,仍是笔者好奇之处。以《论语》而言,“仁”既可指德性,又可指政治的事功,那么就孔子而言,德性与政治是否有孰轻孰重之别?或是以何者为基础而发展出另一方面的成就?

 

以上是笔者目前仍未获系统性地解答的部分,趁此机会向宋立林请益,期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学习。如果上述的提问有不当之处,完全是笔者个人的问题,无损于《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一书优越的学术水平。

 

【注释】
 
[1] 宋立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2] 同上注,P.208。
[3] 参阅:同上注,P.219。
[4] 参阅:同上注,P.252。
[5] 参阅:同上注,PP.214-215。
[6] 同上注,P.215。
[7] 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6.02。
[8] 宋立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P.210。
[9] 参阅:同上注,PP.248-249。
[10] 参阅:同上注,P.250。
[11] 如朱熹注解孟子性善曰:「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全书‧6》,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09,PP.399-400。朱熹在解《论语‧阳货》的「性相近也」时认为这里的「性」不是本性,而是气质之性,参阅:﹝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四书章句集注》,P.219。
[12]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全集‧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05,PP.252。[13] 钱穆《四书释义》,《钱宾四先生全集‧2》,P.254。
[14] 参阅:傅佩荣〈解析孔子的人性观点〉,《哲学与文化》二八五期(1998.02),PP.106-121。[15] 参阅:林安梧、傅佩荣〈人性「善向」论与人性「向善」论──关于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论辩〉,《鹅湖月刊》二一八期(1993.08),PP.22-37;萧振声〈论人性向善──一个分析哲学的观点〉,《中央大学人文学报》五一期(2012.07),PP.81-125;萧振声〈傅佩荣对「人性本善」之质疑及其消解〉,《兴大中文学报》三七期(2015.06),PP.303-330;萧振声〈荀子性善说献疑〉,《东吴哲学学报》三四期(2016.08),PP.61-96。
[16] 参阅:宋立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P.352。
[17] 心性论或可视为人性的根源性探究,两者之间高度相关,但亦有所差异。人性论与心性论的内容并非本文关注的重点,是故暂不严格区分,姑且将其视为相同的理论范畴。

 

【作者简介】

 

 

 

李明书,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现兼职《鹅湖月刊》常务编委、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

近五年发表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东吴中文学报》《玄奘佛学研究》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已出版《达摩祖师——汉传禅宗初祖》《论心之所向──〈论语〉与〈杂阿含经〉比较研究》《神秀禅师──北宗禅之祖》《六祖惠能──禅源曹溪》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