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书院2023年第十五期读书简报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3-11-03 16:30:48
标签:

落笔书院2023年第十五期读书简报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九月十八日癸亥

          耶稣2023年11月1日

 

2023年10月29日上午九点,落笔书院举行了本学期第五次读书会。全体师生向大成至圣先师行礼后,一同继续研读并读完《礼记·坊记》。本次书会由王浩旭同学对本次所读内容进行串讲,随后,其他师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阐释和观点。

 

 

 

社会学院心理2101班的王浩旭同学首先阐述了《坊记》的基本理念,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防范他人的过失和错误行为,维护道德秩序。他指出君子应以礼仪来防止道德沦丧和违法行为,通过礼法相结合的方式,防止社会不公和混乱。他还强调了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辩证统一,倡导用理性引导人向善,同时在政治制度中采用法治来防止人性之恶。

 

体育学院康体2101班的王立葳同学发现《坊记》中引用了很多《诗经》中的原句,从中可以看出《诗经》也具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和作用。并认为,“子曰:‘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可能是出于不以自己为中心而考虑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最后从“父子不同位”引申到现今自己心中理想的父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一样,而不是时时处在父子尊卑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院思政2301班的贺琦飞同学分享了他对礼仪的理解,他强调了礼在治理人民中的作用,指出礼的应用是为了约束人民的行为,并提到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谦让的品质。

 

 

 

已毕业留三亚市工作、特意周末返校读书的包玉辰学长分享了一些理解和感悟。他认为礼仪的制定应该顺应人的情感,符合人的常理,政策和措施应合乎常理,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他还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与父母相处和教育的挑战,他认为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孩子建立亲近的关系,互相教育。

 

社会学院社会学2201班的朱正对《坊记》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他指出文章中多次提到“以此坊民”,民犹违反,说明孔子试图通过礼仪来教育民众,尽管有规则和要求,但仍然有人违反。他思考了这种违规行为可能是由于教育缺失或社会秩序混乱所致。此外,他还关注到文章中提到了贵贱有等级,并通过衣服的色彩和图案的差异来体现,表现出当时社会对秩序和等级的重视。

 

社会学院社会2301班的赖朋贤同学讨论了《坊记》中关于礼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內容。他认为礼仪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探讨了婚姻观和彩礼问题,以及为人父母的责任。此外,他还强调礼仪如何教导正确的道德行为,强调了谦让和向上的教育,以及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防止社会动荡中的作用。这些讨论有助于理解《坊记》中的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联系起来。赖朋贤同学在对《礼记》中的内容进行讨论时,强调了君子之道、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更替是必要的,并提到贫穷和富贵对个人的影响。他主张通过教导人们向上,实现个人进步和社会稳定。此外,他也强调了以身作则、推崇德行、重视人才和采纳民众意见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院思政2301班的李晋同学在探讨《坊记》时提出了几个关键观点。首先,他质疑了文章中的阶级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应再坚持等级划分,而应重新思考社会阶层的问题,尽管现代社会阶层并不像古代那样分明,但仍然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可能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问题。其次,李晋同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焦虑,这与人际关系的困扰、男女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信任等问题有关。他认为现代社会过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古代孔子提倡的仁德观念形成对比。

 

人文学院刘佳佳老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礼仪教育的作用。她表示文中提到的“礼以防德”和“刑以坊淫”,表明礼仪教育可以预防道德缺失,她还谈到了当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传统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子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父母和家庭关系。此外,她还探讨了婚礼、彩礼和婚姻观的问题,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最后,她提到了古代文化和礼仪教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平衡。

 

 

 

学术服务中心陈彦军老师在讨论《坊记》时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他指出《坊记》中的规矩和仪式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意图,包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道德伦理的塑造。他强调了信仰和理性的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古代的儒教文明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体现。此外,陈彦军老师还谈到了对父母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他认为尊重和遵循父母的教诲是重要的,但也不应忘记个人的成长和理性思考。他呼吁在理性和传统价值观之间寻找平衡,理解古代规矩背后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宏海老师在最后总结中表示阅读时要注意从《坊记》的双重含义出发,并探讨了礼的制定和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承载。他认为《坊记》作为一种传承,会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演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认知和关系原则,这是“坊记”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因此,坊记是历史的、具体的。在论述中,王宏海提出了三个原则。首先,他强调承认现实事实的重要性,理解个体差异,包括家庭背景、智商、身高和性别。他表示,儒家经典强调实际的现实和情况,而非抽象的理想状态,因此,我们应诚实面对现实,不要把理想当作口号。其次,他指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社交圈,不被关注或忽视并不代表别人有恶意,并强调理解社会和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而非追求虚幻的理想状态。此外,他批评了只追求个人私利而不关心社会的人,并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如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他还提出了有限经济学的观点,强调了资源和财富的有限性,表示社会应达成共识,实现有限的发展。他认为,不应将当前一代人的利益置于下一代人之上。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表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领导结构。他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血缘制度和分封制度,解释了同姓之间不结婚是为了保持血缘关系和社会稳定。他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德性和能力要匹配,不应凭借后门或关系获得不应得的好处,以保持社会稳定。此外,他讨论了传承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企业和家族的传承,以及如何尊重和引导下属,而非大包大揽。最后他强调了尊重人的价值,这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本周所读内容及译文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弒其君。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茍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弒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畬,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泆而乱于族。子云:“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即使严密地设置堤防,百姓中还是有越规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欲望。”

 

孔子说:“小人贫穷便感到窘迫,富裕便会有骄横之气;贫穷就会去偷盗,有了骄横之气就会犯上作乱。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曰趋减少。”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诗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锥,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百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哪里还有敢叛乱的?”

 

孔子说:“礼是用来裁决断定那些疑惑不定、隐晦不明的事情。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国王,一家没有两个家长,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之君潜号称王,其国君死,《春秋》贬之,不书其葬;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盎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更何况对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拭其君的。”

 

孔子说:“分配酒肉,应该反复辞让,然后接受粗陋的一份;即使这样,民众仍然会冒犯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于贱位,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在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诗经》上说:‘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人,重视人的品德,对有德的人,不吝啬封以爵禄;那么民众就会盛兴礼让。崇尚人的技能,对有能的人不吝啬赐以车服;那么民众就会学习技艺。所以君子是少说话,多干事;小人则是事还没做,就先说大话。”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斟酌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会把上面施行的政治看得像天意一样。在上位的人不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要犯上;民众不把上面的政治看得像天意,就要作乱。所以君子以信用和礼让来统治百姓,民众也会重重地以礼相报。《诗经》上说:‘先人有遗训,在上者要咨询及于樵夫。’”

 

孔子说:“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怨恨就会日益减少。《诗经》上说:‘你占卜,你算卦,卦体上面无坏话。’”孔子说:“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在荣誉面前谦让。《诗经》上说:‘武王考察占卜,决定建都镐京;龟能正其吉兆,武王完成大事。’”孔子说:“有善行则归功于君主,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民众就会激发忠君之心。《君陈》篇说;‘你有好主意好方法,进去告诉你的君主,然后你再到外面去施行’,并且说:‘这主意、这办法,都是我们君主的功德。’啊!只有我们善良的君主才能这样光明伟大啊!’这便是归功于君主。”孔子说:“有善行则归功于父母,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便会提倡孝道。《大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商纣,那并不是我的武功,而是由于我的父亲本来没有过错,如果商纣打败了我,那并不是我父亲有过错,而是我没有善良的德行。’”

 

孔子说:“君子忘掉父母的过错,而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算是孝了。”所以高宗说:“在父亲死后三年不发表言论。一旦发表言论,天下都感到欢乐。”孔子说:“服从父母的命令,不怠慢,即使父母有过错,也只能慢慢地温和地劝谏。为父母担当劳苦而毫无怨言,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孝了。《诗经》上说:‘孝子的孝心是无穷的。’”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禄。先奉上见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薪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约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兽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还有做不到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