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展良】为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或尽精微而致广大?

栏目:观点看法
发布时间:2025-07-04 09:00:32
标签:
吴展良

作者简介:吴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台湾,祖籍贵州。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所长,台湾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及其门下先进弟子。主要学术作品有《中国现代学人的学术性格与思维方式论集》「朱熹学术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严复与中西学术思想的交会研究」系列论文,「钱穆与现代儒学研究」系列论文,「传统世界观与认识方式研究」系列论文,「中国现代思想史新诠」系列论文。

为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或尽精微而致广大?
作者:吴展良(台大历史系名誉教授)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网发表
时间:西元2025年7月4日


为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或尽精微而致广大?是一箇涉及中西学术根本异同与古今变迁的大问题。大体而言,中国儒道传统讲究致广大而尽精微,西方科哲学传统注重尽精微而致广大。前者较适合处理政治社会与人生的实际或根本道理问题,后者较适合从事自然科学或建构复杂而无所不包的人文社会知识体系。

比观两者,若论及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势必不能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为尊。盖以尽精微为先之学,即使能缘之而致广大,亦必不能免于专门视野与训练之限制而有所偏,不足以学兼天人古今以阐明通乎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

然吾国学术教育早已全盘西化,今日若直接从事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实难以在学校乃至社会立足。古之君子身负天下国家之期许、政治教化之重任,为学自然应以致广大尽精微为主。今日皆小民为学,又处极高度分工之社会,为学自然需以尽精微、掌握一技或说一己之长为主;致广大之事,非所关心。且因道术早已高度分裂,所谓致广大之学难以有着落,且必不为众人所信,如何落实?一旦有人言及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甚或企图学兼天人古今,不过供讪笑而已。

是以今之学者必先择一门深入,尽其精微,求其广大,而后方得以进而从事致广大而更求精微之学。然而若论其实际,因竞争激烈与专业化日趋严格,学生与广大学界均不免走西化专门之路而不暇,难以再为通人之学。此不免使尽精微而致广大之学亦难成,遑论致广大而尽精微!

然而以尽精微为主旨之现代人文社会学术,不免日益高度分裂而琐细,于所有重要或根本问题均缺乏共识。且因个人情志、学术皆不同,各人所言之精微亦不同,无法整合。加以学者但难能尽精微而不能致广大,视野胸襟日益狭窄。于所谓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更早已不闻不问。以上种种,均使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的危机日益扩大,为社会所轻视。

以予一生奋斗之经验所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在现代学界与教育界实不可行,即使有志讲明大道,亦只能先求尽精微而致广大,而后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修正其不足。噫,戛戛乎其难哉!虽然,不如此,又如何能于人文社会之大危机有所解答?

盖儒道通人之学,势必要有所落实与表现。或在政治、社会、文化事业,或在学术思想,不能拘于一格。天性近于学术思想与尽精微者,自当循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前进,一旦有成后,可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以求明道。极其所至,合众人之力,必可为中华与世界学术与文化开出新局。

若其天性近于致广大而尽精微一路,则于习得一专业后,当致力于实际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业,以其自然需要通人之学。若在学术界则可致力于史学,以表现其通人之能。或有天资过人之博雅君子,能学兼古今中外天人之要,所言皆中时代肯綮,自可为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开出新途,不在此限。以上或见诸救世之事业,或见诸广大贯通之学问,均属命世之大贤。

附记:朱子之学由禅学入手,藉心性之学得道,其实亦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惟一路同时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四部之学正之。陆王之学则纯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清代考证之学,亦属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盖有宋以下,学者亦多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惟同时保留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传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