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晚林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为己之学”的结构与学问之为人的使命
作者:张晚林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原以《谈谈“古之学者为己”》为题载《走进孔子》2025年第4期,略有修改
一
因为在高校任教的缘故,给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上课,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俱有,在与他们的接触与交谈中,很多人告诉我,其志业不在学术,因为对学术研究没有感觉,乃至根本没有兴趣,只想拿个文凭去工作,谋一份职业养家糊口。在当今社会,谋一份职业养家糊口并不容易,因此,当学生这么对我说的时候,我一般亦表示同情的理解,且支持他们的选择。
但必须指明的是,我之所以支持学生可以不选择学术,乃因为当学术只是一种职业时才如此。的确,现在的学术已经严重职业化。以学术为职业,看似高大上,但落实下来,不过是论文、著作与课题数量上的比拼,以此为业绩获得相应的声誉与报酬,而从来没有人问这些所谓学术成果自身有什么意义。职业化的学术,似乎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在比拼中让胜利者脱颖而出外。因此,当学术职业化时,必然意味着竞争与内卷,每个人都身心疲惫地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我作为此职场中的一员,虽然成绩亦不算差,但在某种意义上已败下阵来,即使勉强支撑,实已无心恋战,因精神已极度扭曲也。这是我多年来从事所谓学术的真实感受。既如此,当我的学生说他不想从事学术时,我当然不会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这是我支持学生不选择学术之原因所在。因为当学术只是写论文的时候,它与餐饮、证券等职业有什么区别呢?你何必要求对写论文完全没有兴趣而对证券却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去从事这个行业呢?
二
但是,学术真的就只是一种职业吗?当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的时候,就不是在职业的意义上说学术的。在孔子看来,所谓“学”就是让自己作为真正的人而站立起来,与写论文完全无关,是以孔子自身不写论文,也不教其门人写论文。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这个需要每个人自己觉悟,觉悟人人俱是先天的法则性实存者。儒学所说的心性工夫就是存养这个,即直接的法则性意识,进而践行这种法则性意识所指引到的行为。所谓“为己”就是为这个,即人作为法则性实存者而站立起来,进而依据其指引的方向对世界有所作为与创造。人作为先天的法则性实存者,自身就可以指引价值与方向,不会随着经验世界而沉浮,由此构成了人的人格性与神圣性。价值与方向指引不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它为具体问题之解决提供价值与方向指引,不然,具体问题的解决就是纯粹的事务主义,从而不能见人之人格性与神圣性,由此也没有道德性。绝对地凛遵人自身的法则性而不懈怠,犹如奉行上天的诫命一样,此即是儒家所说的天之意义。凛遵人自身的法则性而行,此即是道德的创造。创造,唯有道德的行为方可名之曰创造,外此皆只能谓之制造。由道德的创造形成一个道德的宇宙论,此即是一个圆善的世界,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最后至“天地位,万物育”之世界。因此,“为己之学”必然内在地蕴涵着“赞天地之化育”这一道德之创造,此即是《中庸》所说的“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包括一个三角形间架:法则性(心性学)、天(道德宗教)、道德宇宙论,如图一所示。图中的双箭头表示其中的任何一项必先天地包含三角形间架中的其余二者。
图一
此图可作如是之理解:于心性学,可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于道德宗教,可谓“仰不愧于天”;于道德宇宙论,可谓“俯不怍于地”。又,就“心性学-道德宗教”这一边而言,可谓“极高明(道德宗教)而道中庸(心性学)”;就“心性学-道德宇宙论”这一边而言,可谓“致广大(道德宇宙论)而尽精微(心性学)”;就“道德宇宙论-道德宗教”这一边而言,可谓“悠远博厚(道德宇宙论)而高明(道德宗教)”。这是一个上中下贯通,天地人通达的理性文化架构,不会随经验世界的变迁而更张。这个三角形间架奠基于人自身固有的法则性(心性学),所谓“奠基于”意味着人自身有法则且有践行这种法则的力量,无需外在学习与外力支持,孟子称之为人固有的“良知良能”,每个人可以学习亦可践行,且应该学习与践行,故“为己之学”的这种先天结构成为了人不可抗拒的义务与使命。我们必须觉悟到人是这样的一个“己”,“学”之全幅精神无非在这里。杨龟山曰:“为己之学,格物致知而已,推之于天下国家乎何有?故舜在深山之中,与木石居,鹿豕游,若将终身焉,及其有天下,若固有之。”(《论语精义》卷第七下)这句话是“为己之学”最恰当的诠释。依据这种诠释,“为己之学”意味着“己”之法则性必然至于经验世界中发挥其指引作用(格物致知),最终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道德宇宙论。当然,道德宇宙论之圆善世界虽然在人的理性力量中,但由于人的本性的软弱,对于法则性之践行不够坚决,这个圆善世界还只是一个理想,我们把它叫做文化意识宇宙。我们以虔诚之心敬重这种文化意识,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践行这种文化意识,犹如它是上天的诫命一样,此即是天最恰当的意义。天决不是让我们膜拜神灵,进而致祭祈福,而是对文化意识宇宙之敬重与践行。
学问之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这个文化意识宇宙,人类所有的学问系统与教育目标不外乎此。如果学术之目的是为了这个,那么,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于学术之外,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文化意识宇宙作贡献。当康德说,哲学是“对至善必须在其中设立的那个概念和至善必须借以获得的那个行动的指示”(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时,指的就是这种实现文化意识宇宙的学问。如果学术是究竟这个问题的学问,显然就不能是一种职业,而是人的一种使命;既是一种使命,就不可能是人可以凭兴趣爱好而来的主观选择,而是神圣义务,无人可以置身事外,是以朱子曰:“学问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学问,则是欠阙了自家底;知学问,则方无所欠阙。今人把学问来做外面添底事看了。”(《朱子语类》卷八)如实说来,如果学术是究竟道德宇宙论之圆善世界的实现,而有人却对学术竟然不感兴趣而放弃相关的责任与使命,则此人一定道德尘下,决非只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修至于极境,必觉悟到这种学问的召唤,焉能对之不感兴趣而放弃责任。若一个人果真对此种学问无兴趣,则表明其觉悟力差,正因此之故而须学也,是以“学之为言觉也”(《白虎通义·辟雍》)。“学而时习之”,当孔子如此说的时候,并不只是针对攻读硕博士学位的人说的,而是针对所有的人说的,即任何人都应该觉悟到自身乃一法则性实存者(所谓“学”也),进而依循法则性所指引的方向进行道德之创造(所谓“习”也)。孔子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只是个别的好品德,但儒学作为“学”不只是究竟个别之好品德,乃在于上述三角形间架,是之谓“大学”也。即“大学”必是含内在之超越者(法则性)、外在之神圣者(天)、终极之圆满者(道德宇宙论)三者于一身,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允许人们以无兴趣为由对之不顾。但一般人很难觉悟到这个间架,孔子却自信把握到了这个间架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孔子如此说的时候,也意味着所有的人对于这个间架当有所觉悟,因为若没有这种“大学”的方向性指引,个别的德行永远不可能带给人类真正的幸福,这就凸显了孔子所说的“学”的意义。这样看来,若学术是此种意义的“学”,而一个人却对之根本无兴趣,乃至学术在一个时代式微衰落,则表明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可能出了大问题,因为人类根本没有方向性的指引。人们对学术无兴趣,说明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向性指引的意义与价值,更遑论依此方向性的指引创造文化意识宇宙了。没有这种文化意识宇宙之创造,枉谈人类幸福。如实说来,幸福并不是人类直接的目标,而是在人自身之法则性指引中带来的,故尼采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其生命的为何,那么,他就差不多能够处理一切如何了?——人并不追求幸福。”(《偶像的黄昏》,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三
我们现在可进一步讨论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读书了。读书,如果只是为了获得片段性的知识,而这些片段性的知识至多只能给人以经验上的认知与技巧,却不能让人获得整全之价值与意义指引。这些片段性的知识俱是依据因果原则联结而成,尽管无穷无尽,但自身并不能提供价值与意义指引。既不能提供价值与意义指引,学习这些片段性的知识是无法安顿生命的,更何况,世易时移,许多片段性的知识已不适应经验世界的变化了。同时,随着高科技的产生,片段性的知识无需特别耗费心力便可轻易得到。片段性的知识既不能安顿生命,又不能适应经验世界的变化,学生甚至不知道学习这些片段性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且又可轻松获得,则学生之厌学岂非理有必至乎!即便暂时掌握了,因不是基于自身的觉悟,最终必然淡忘殆尽,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在课堂或书本上的知识?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教育,必至于文化意识宇宙之建构,才有终极目的,而所有片段性的知识亦唯有由这一终极目的之笼罩与串联,才能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其价值与意义才能够得以呈现。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知道读书是为了文化意识宇宙这个终极目的的时候,他不可能不热爱读书,因为这是他作为人之为人必然感兴趣而开发其内在动力与快乐且终其一生须全力以赴者,故明儒胡敬斋曰:“学知为己,亦不愁你不战战兢兢”(《明儒学案·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战战兢兢意味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另一方面,尼采的话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若一个人根本没有价值目标与意义追求或指引,那么,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无聊无趣且不堪忍受的,贫穷困顿时固不堪忍受,富有亨通时亦觉空虚难耐。曹雪芹说贾宝玉“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恐怕不只贾宝玉个人如此,大凡不能觉悟自身法则性之价值指引的人俱当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热爱学习的人亦不过是敷衍考试或论文过关、而却丝毫感受不到书之熙皞与严肃的原因所在,而一旦考试或论文过关,学生就会把所有之所学弃之如敝屣。宋儒吕与叔曰:
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宪者,仪刑其徳而已,无所事于问也。其次,则有问有答,问答之间,然犹不愤,则不啓;不悱,则不发。又其次,则有讲有听,讲者不待问也,听者不致问也。学至于有讲有听,则师益勤,而道益轻,学者之功益不进矣。又其次,则有讲而未必听,学至于有讲而未必听,则无听可矣。(《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二)
当我们知“学之为己”时,表示人已觉悟,自无所可问,唯作不懈之践行与创造而已(仪刑其徳)。若不能觉悟“学之为己”,则要有所问,然问必在有所“愤发”之时才发生,“愤发”意味着人的法则性的觉悟与不容已;学者若有法则性的觉悟与不容已,则必回归到“学之为己”之认知、执守与践行。若无所问而仪刑其徳是“生而知之”与“安而行之”的话,则“愤发”而有所问就是“学而知之”与“利而行之”,二者虽路数不同,及其成功则一也。若学问只是“有讲有听”,甚至“有讲而未必听”的时候,则必至于“师益勤,而道益轻”之惨淡结局。如今大学的课堂,老师上课不过自娱自乐,而学生则或玩手机或沉睡梦游,不正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吗?这种情形使得海德格尔无不悲痛地说:“教育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并非因为无教育者登上了统治地位,而是因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已经清晰可见。”(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77页)这样的一个时代就是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的时代。
“教育的时代已经结束”,意味着教育已不再需要,因为教育已经沦为了知识传播者、程序员与码字机,既如此,则被AI取代是必然的,因为AI以其强大的储存与搜索功能,远远超过了老师的大脑知识储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AI将消灭人文科学之说甚嚣尘上。但是,若教育是穷究乃至践行“学之为己”,则AI永远不可能取代人文科学。因为“学之为己”意味着对人作为法则性实存的觉悟,一旦觉悟,则必敬重这种法则性,且依据这种法则性的指引而践行创造。而AI不可能有个“己”,即没有自身固有的法则性,它只有人类既成知识的混杂储备,它可以平面地为你呈现所需要的知识,但决不能立体地为你指引方向,这里只有客观的展示,没有主观的觉悟。既没有主观的觉悟,就没有心灵之诚敬,更不会促进人之践行与道德创造,故AI只不过是知识展示、程序编排之角色,焉能取代“为己之学”的道德践行与创造?人类若没有自身法则性的指引与文化意识宇宙之理想建构,只求平面的知识之展示与编排,则很可能任凭AI取代人文科学,教育不但由此成为无聊的游戏,人类自身根本没有进步可言,至多只是技术的改进与提升,道德之创造则无有焉,而没有道德指引的技术改进与提升究竟会把人类带到什么地方去,亦是无法预期与把控的,危机似乎随时可能出现。
四
这样看来,唯有“为己之学”,不但使人文科学立于不败之地,且根本上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向指引。一言以蔽之,如今学问之至言大义唯在:摒弃职业与技术化之学术,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与精神中来,至少须以“为己之学”的三边形结构来引导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使命。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