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出版暨序言、后记
作者:齐义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81193
出版时间:2025-08
定价:79.00
页数:359
包装:精装
作者简介
齐义虎,1978年生,天津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同济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为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学、政治儒学。以官制研究契入圣王之道,由反思西学而归宗六经。经主今文,以经世致用为首务,但求通其大义,不事考索之学。2016年入选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士恒青年学者奖励资助计划。
内容简介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阐述,分析“大一统”精神在制度上的落实。在廓清了《周官》的理想蓝图外,也特别揭示出其中对大一统具有潜在威胁的制度隐患。
目 录
序 曾亦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正名:《周礼》还是《周官》
第二节 定性:实录还是蓝图
第三节 方法:史学还是经学
第二章 大一统与设官分职
第一节 大一统之意涵
第二节 《周官》序言解读
第三节 官制重在结构
1 职官之分类
2 职官之爵命
3 如何理解三百六十官属
第三章 外统于内的畿服制:大一统的疆域
第一节 九服十畿的名称与分类
第二节 千里王畿——中国
1 行政区划
2 田制
3 税制
4 军制与政制
第三节 前六服——九州
1 九州之名称与范围
2 六服与五等诸侯国
第四节 后三服——蕃国
第四章 下统于上的六卿制:大一统的官制
第一节 三公六卿之总框架
第二节 内朝外朝二府对开
第三节 天官与内朝
第四节 五官与外朝
1 地官司徒
2 春官宗伯
3 夏官司马
4 秋官司寇
第五章 人统于天的祀天礼:大一统的信仰
第一节 祭祀对象:郑玄的“六天说”与王肃的“一天说”
第二节 综合修正:孙诒让的“一天五帝”说
第三节 一年两祀:冬至祀昊天与正岁祀上帝
第四节 祭祀仪式:六官之官联
第五节 祭祀意义:感生与受命的双重变奏
第六章 《周官》与《王制》:两种大一统模式比较
第一节 以往各家比较之成说
1 廖平(1852—1932)
2 程大璋(1873—1924)
3 陈瑞庚(1942—)
第二节 九服与三服:疆域之大小
第三节 封建与巡守:王权之强弱
第四节 六卿与三公:设官之繁简
第五节 法天与法地:文质之取舍
结语
附录1:畿服之制与天下格局
附录2:《礼记·王制》之官制研究
附录3:五爵三等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余与义虎相识,颇有年矣。千禧之初,余始留校任教,旋即组织读书会,义虎即预其事,而从余读《四书集注》《朱子语类》诸书。其后越十数年,余调至同济大学,时义虎已在西南科技大学课徒,遂从余攻读博士学位。义虎见理明断,遇事果勇,颇有古君子之风。其间余尝举办“儒家与普世价值”讨论会,亦邀请义虎与会,其种种言议,尤其所论家庭、婚姻者,颇与余契合,可谓同调。
义虎治学,志存高远,此固其性情所在。故形诸学术,遂以《周官之制与大一统》为博论题目,或与此有关。盖《周官》一书,素来褒贬不一,其褒者誉为“周公致太平之书”,而贬者则指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至有诋为“六国阴谋之书”者,然考诸先秦所见史籍,则《周官》实未尝施行于世,殆无有疑焉。且其设官分职,排列整齐,足见《周官》之理想性,而后世儒家颇有注目于此经者,常在于斯也。
然余治经颇以《春秋》为主,于礼则兼《仪礼》《礼记》,若《周礼》一经,实非所长。今义虎嘱余作序,乃不揣其难,而勉效其力焉。
《周礼》初名《周官》。昔刘歆著《七略》时,尚称《周官》。至王莽居摄三年,时刘歆与博士诸儒78人议莽母功显君服,乃改称《周官》为《周礼》。至刘歆奏以为礼经,欲置博士,亦称《周礼》。虽然,东汉犹有称《周礼》为《周官》者,至郑玄注三礼,始定其名而称《周礼》。其间,至有称《周官》为《礼经》者,足见推重《周礼》已成当时学者之风尚矣。唐贾公彦辨“周官”与“周礼”之名,曰:“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则《周礼》与昔之礼经,已无轩轾矣。
然《周官》实晚出。至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始得其书,遂献于朝廷,然旋入秘府,当时诸礼家均不得见也。及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著录于《七略》。后儒追溯《周官》之著作时代,可谓众说纷纭。尤其牵涉于今古之争,诸说更难调和。盖刘歆推《周官》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汉末郑玄笃信《周官》,以为真周礼也,遂申此说。此说虽为古文家所主张,然考诸《白虎通》一书,其中颇引《周官》之文,足见当时博士犹信此书,尚未以为新莽佐命之书而见弃也。其后,林孝存、何休祖汉武帝之私见,视《周官》为战国时书,乃摒于圣经之门矣。至唐代,乃有赵匡《五经辨惑》、陆淳《春秋纂例》等,并谓《周官》乃后人附益。宋元诸儒,亦颇有诟难。驯致清嘉庆、道光间,今学勃兴,清人刘逢禄、魏源等今文家遂攻《周官》出于刘歆伪纂。清末廖平、康有为等扬波其后,竟谓刘歆伪造《周官》《左传》《毛诗》《尔雅》,且篡改《史记》以就己说。至此,《周官》与今文诸经已积成冰炭之势矣。
近人熊十力,至六十而喜《春秋》,时值政治鼎革之际,而其晚年思想亦随之丕变。熊氏虽宗《公羊》,然不尽慊于昔日今文家观点,而极推重《周官》,声称“此经决是孔子之政治思想”,“《周官经》必本孔子之口义无疑也,广大悉备,非圣人莫能道也”,遂于清儒攻驳刘歆伪纂《周官》诸说,指为“知见太短,未足窥此经之蕴”。不宁唯是,熊氏更据《周官》之文,宣称儒马之会通,谓此书“推翻统治,纯为民主,使其融己入群,会群为己”,是为“全经宗趣”也。诸如此说,熊氏殆出于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而两千年间今学、古学之藩篱,遂尽芟除矣。
今观义虎此书,独取今文家“大一统”之说,而假以抉发《周官》奥义,声称《周官》“所展现的恢弘的官制格局恰恰与大一统的政治精神相一致”,殆欲藉此破除传统经学之门户壁垒也。先儒多视《周官》乃“理想蓝图”,而非“历史实录”,义虎亦然,故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从史学向经学的回归”,并由此重新审视《周官》所设计的官制巨构,以为正是公羊“大一统”精神之制度表现。凡此,足见义虎治《周官》之卓识也。
是为序。
乙巳年曾亦序于沪上四漏斋
后记
北京有个五道口,上海有个五角场,分别是京沪的学府重地,都与我有点缘分。2005—2007年我曾在五道口游学两年,但我与五角场的缘分却更深,因为我的大学、硕士、博士阶段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顾名思义,五角场连接着五条大路,其中邯郸路通往复旦,四平路通往同济。1997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国政系,在这里孜孜不已度过了充实的七年,2004年硕士毕业离开了上海。2014年,阔别整整十年之后,我又回到了五角场,进入同济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于2020年6月疫情之中毕业。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便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其中第五章“大一统的信仰”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改写,第六章“两种大一统模式比较”则是新增补的内容。另外还附录了四篇论文,皆与本书之主题相关。第一篇《虞周之职官与政教》,是为2013年11月的同济大学第一届儒学与古典学年会而作,后发表于同济大学哲学系陈畅主编的《儒学与古典学评论》2016年第3辑。这篇是我最早研究《周官》的作品,本书的第四章便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精细和深化。虽然部分内容有重叠,但其中关于虞舜之九官制的比较研究对本书依旧有补充价值,故附录于此。第二篇《畿服之制与天下格局》,是为2015年7月重庆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年会:“全球化时代的内外观”而作,后发表于《天府新论》2016年第4期。此篇可与本书第三章相参照阅读。第三篇《〈礼记·王制〉之官制研究》,是为2014年10月的同济大学第二届儒学与古典学年会而作,后发表于《天府新论》2021年第3期。其中的相关讨论可以补充第六章未遑涉及的内容。最后一篇《五爵三等考》,是为2018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经学、礼学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而作,后发表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主编的《切磋八集》(华夏出版社2019年)。此篇关于爵制的探讨可以拓展补充第二章的部分内容。
回忆我的读博岁月,之所以能进入同济,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柯小刚老师。我与柯老师2010年结识于他主办的道里书院网站,一帮年轻人在论坛里整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切磋砥砺、不亦快哉!在道里书院,我们不仅有线上的追贴讨论,更有线下的暑期会讲,后来还组织了网络读书会,用三年时间读完了《诗三家义集疏》。在这个素心人的读书共同体里我也因此结识了吴笑非、曾维术、陈明珠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柯老师曾一度希望我调入同济任教,奈何学历不符,只得作罢。2013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开始改革博士招生模式,允许申请制。于是在柯老师的积极撮合下,我得以获得了这次读博的机会。如果没有柯老师的鼓励,没有申请制的绿色通道,我这辈子估计就与博士无缘了。当年在北大游学考博,就是因为英语差了几分,遂与五道口失之交臂。
进入同济后,我选择曾亦老师作为我的导师。我与曾老师早在复旦时就已结识,我读硕士时曾老师已经博士毕业留校在社会学系任教。曾老师虽然硕博读的是复旦哲学系,但其本科却是国际政治系的,与洪涛老师是大学同学。我们国政系的学生——我和熊文弛——因为洪老师的缘故,也得以参加了曾老师在社会学系组织的《四书》读书会。读完了《大学》之后,大概是2004年的时候,我被曾老师叫到郭晓东老师家中,我们三个人坐在地板上一起读《公羊传》。那应该是曾老师和郭老师第一次组织《公羊传》的读书会,还颇有点秘密的色彩,我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参与的学生。只可惜我2004年暑期就毕业离开了上海,后期没能继续参与。这次我来同济读博,曾老师也已调入同济任教,可谓是异地重逢。当年硕士毕业时曾老师就曾鼓励我报考谢遐龄老师的博士,但那时已临近毕业来不及备考,所以未能如愿。十年之后,曾老师已经是公羊学和礼学的专家,我博士论文想研究《周官》,正好投入曾老师门下。
由于是在职读博,只有第一年上课可以脱产,后面的时间还要回到原单位边上班边做论文。也就是在这短暂的一年里,我又得以回到曾府的读书会,并在这里结识了黄铭、徐到稳、谷继明、陈岘、沈娟、徐峰、曾海龙、高瑞杰以及一些学弟学妹们。这次在曾老师的带领下读的是《唐律疏议》,虽然与大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读书会的氛围依旧那么温馨。曾老师一向以温和著称,更多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我。对我更是极其信任与宽容,我由于在职的原因延期至六年才完成博士论文,这期间曾老师并没有给过我一丁点的压力。可惜的是我读博期间跟随曾老师学习读书的时间太短,没能进一步请益学问,也错失了与曾府师友切磋砥砺的机会,是为一大遗憾。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我曾有机会到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交流访学半年,在那里结识了历史系的王仲孚教授。我当时去旁听先生的一门上古史课程,每次下课先生都要请全体学生在附近一家面馆吃午饭。先生是山东人,性豪爽,好篮球,坚定的统派,课上课下畅叙家国情怀,痛斥台独逆行。聚集在其周围的也是反对台独的学生,其中有些不乏出自深绿家庭。出于同样的文化和统一理想,我与先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仅蒙先生赠书、惠赐墨宝,学期结束时还专门设宴为我饯行,使我铭感于心。默念他日再访宝岛,定要去看望先生。后遇台湾友人相告,先生已于2018年10月18日不幸去世,昔日之别竟成永诀,令人痛悼不已!值此小书出版之日,特此追念先生之情谊!
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还曾得到蒋庆先生的殷切关心,以邮件方式数次与先生通信,讨教问题。2018年8月更是到阳明精舍当面向先生请益问难。先生主今文经学,但对《周官》并不排斥,甚而认为《周官》实乃主张改制的今文经,而非传统认知的古文经。先生此说可谓石破天惊,足以改写经学史。本书虽然没敢做出这样的大胆推论,但就其内容来说可以与郭伟川先生的《〈周礼〉制度渊源与成书年代考》一起支持蒋先生的结论。当然,支持得是否充分还有待学界的批评验证。先生将《周官》《王制》同列为今文经学的改制之书,判定二者出自不同的孔门后学,只是内容上有详略之分。这与廖平一变之学以《周官》《王制》平分今古和三变之学以大统小统泯灭今古皆不同。先生在坚持今文经学立场的前提下又扩展了今文经学的经典范围,变郑学的以古摄今为政治儒学的以今摄古,同为综合而根底迥异。作为孔子素王之学真精神之传承者,这正是蒋先生超迈郑康成之所在。先生的《〈周官〉今文说》已于2022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其中便收录了与本人的《周官》通信及阳明精舍问学等内容。
回顾我的五角场求学历程,始于复旦,终于同济。复旦让我立志,同济给我方法。复旦即光复震旦,也就是民族复兴之意,这是我的平生志向,但其门口的邯郸学步之路却不通。中国要复兴,不可能依靠西化、模仿他人,只能走自己的独立自主之路。同济即同舟共济,古今中西要兼容并蓄、阴阳调和,这样才能走上四海升平的康庄大道。2020年毕业时曾以一首打油小诗来感谢我的两所母校:
旦复旦兮光华志,邯郸学步路不通;
同舟共济调今古,四海升平期大同。
多年的求学生涯,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父母任我追逐梦想、四海闯荡,最终成为一个东西南北之人,虽聚少离多却从未抱怨我不在他们身边尽孝。就在我博士毕业两个多月后,母亲突发脑梗去世,享年71岁。子欲养而亲不待,锥心之痛,不可名状。谨以此书纪念我亲爱的母亲。2023年11月,犬子诞生,与姐姐相差十岁,如今已牙牙学语、满地乱走。带二胎很辛苦,我得以安心写作、修订书稿,离不开妻子万柳岑对家庭的细心照顾和默默承担。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我的岁月静好离不开她的负重前行。感谢她的陪伴,让我的生活充满家的温馨,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还要感谢三联书店宋林鞠女士对拙著的细心编辑,书中图表的美化多赖其功,谨致谢忱。
2025年4月
【上一篇】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