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秉元 著《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出版暨后记
《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
邓秉元 著
定价:12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7月
作者简介
邓秉元,本名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经学、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史学史研究,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2004,增订本2020)《周易义疏》(2011)、《新文化运动百年祭》(2019)、《孟子章句讲疏》(2022)等,主编《新经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目 录
導言
一、對中西思維差異的幾種典型理解
二、作爲人類理解方式的德性
三、德性與知性的歷史變奏
四、一體性與公共性:現代語境下的内聖外王
五、本書的基本結構
上编 德性論
第一章 德性與工夫——孔門工夫論發微
弁言
一、孔子之求仁
二、釋三達德
三、五常與易道
第二章 五行觀念之自覺——思孟五行説新論
引言
一、陰陽五行新解
二、天道與人道:德性論的兩個層次
三、兩類四種五行觀
四、荀子的思孟五行説
五、誠意與“聖之思”:思孟五行的内在張力
第三章 由巫史到孔子——陰陽五行與《周易》文本的經典化
引言
一、不同流派的《周易》觀
二、經傳一體性與孔子易的再發現
三、文王易的憂患精神
四、伏羲易與易學系譜的自我建構
結語
第四章 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孔門德性論的内在展開
一、禮的“備物”觀念
二、《樂記》的“象德”思想
三、備物、卦德與《周易》之確立
四、窮理盡性:孔門的新聖人觀
五、德性論的若干基本範疇
餘論 戰國、秦漢的各種備物之學
中编 人性論
第五章 知性思維在儒家内部的發展——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
一、名學的兩個淵源
二、孔門言語之學
三、孟子的齊本、知言與比類
四、非相:荀子的辯説觀
五、解蔽:荀子的知識論
六、荀子的“正名”之學
第六章 人性與教化——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
一、人性何以成問題?
二、性有善有不善
三、戰國初年的幾種新説
四、性善説之成立
五、材樸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疑難
結語
下编 合外内之道
第七章 何以内聖——孔曾禮學與思孟心學
一、三達德:孔門弟子的德性分野
二、周禮:“郁郁乎文哉”
三、返本、復性與隨時:孔門新禮
四、曾子的孝道與禮學
五、竹帛《五行》與子思的“靜思”之學
六、心性合一:孟子的盡心、養氣與知言
第八章 如何外王——“絜矩”以“正君”
一、絜矩與“直道”
二、禮的“施報”觀念
三、孟子論道揆、法守
四、法數—名實—勢:古典政治學的基本架構
五、“術”:晚周諸子的政治分野
結語
第九章 “以經術緣飾吏事”——早期的經學、禮教與政治
引言
一、“以經(儒)術緣飾吏事”
二、荀子之“飾以成文”
三、孔門的“文”、“飾”觀念
結語
後記
後記
二〇〇四年以後,我曾經有大約十來年既不撰寫論文,也很少參加學術會議的自由時光。直到二〇一三年因受問永寧教授邀請,參加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合辦的“傳統工夫理論”學術研討會,於是有了本書第一章《德性與工夫》一文。此後因各種交流的機緣,或主動或“被迫”,撰寫了一系列各種形式的文章。雖然關懷的問題大體分幾個方向,但對經學思維的思考,無疑是其中的一條主綫,甚至可以説是其他問題的基礎。不過,本書的基本觀點到底始於何時,似乎已難説清,但至少當二〇〇六年《周易義解》(《周易義疏》的前身)完成之際,已自覺有了眉目。祗是當時需要補的功課太多,關心的問題也頗不少,並未急於在這方面做多少具體的工作。而且當時的主要工作還是放在《周易》與《孟子》上。就我自己多年的體會,經典學習首先是思維的鍛鍊,在嘗試去湊泊古人精神之時,自己的思維也會多少發生變化。以至於在重新參與外界交流之後,自然而然想要對古人的思維方式作一點反思。就此而言,儘管許多文章的撰寫都是出於外因的觸發,但相關文字還是大體有著共同的關懷。
二〇一四年,同事張巍教授以中西古代巫術主題與人合編《法國漢學》,向我約稿,所以撰寫了本書第三章,討論《周易》文本的經典化。當時正值赴英交流,倉促之間,尚未覓得寓所,暫時蟄居在愛丁堡一家名“隱士居”的旅店,文章就是在那裏最後草成的。此後,一五、一九年曾两次参加復旦哲院林宏星(東方朔)教授主持的荀子學術會議,於是有了本文第二章《思孟五行説新論》和第五章《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二〇一八年在彭林先生召集的清華大學“第四届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孔曾禮學探微》,後來成本書第七章的前三節。同年,在當時任教於厦大哲學系的李若暉教授主持的“經學與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以經術緣飾吏治》一文,則是本書的第九章。二〇一九年,同樣是因參加清華大學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合辦的“第八届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促成了第八章前三節《説“絜矩之道”》一文的撰寫。這都是應該亟感謝的。此外,也多蒙復旦中文系楊乃喬教授(二〇一四)、復旦國關學院洪濤教授(二〇一九)、中央民大哲學系孫寶山教授(二〇一九)不棄,本書第一章、第九章、第五章得以在他們分别主持的經學或哲學會議上再次宣讀。
當上述七篇文字完成的時候,我意識到可以在此基礎上合一書了。但結構尚有欠缺,加之不斷被其他工作打斷,總是下不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直到二〇二三年年初,張鈺翰兄醖釀編輯以“通志堂”名的系列經學叢刊開始啓動,向我約稿,纔硬著頭皮應承下來。儘管難度比預想的要大很多,但還是在原有基礎上補充了本書的第四、第六章,以及第七、第八章的後兩節。可以説,如果没有鈺翰兄的催促,本書的結稿還不知要到何年何月。由於新撰的幾篇篇幅都較長,有的也曾拆分,先後在不同學術會議上宣讀,在此特致謝忱。諸篇草成之後,承蒙楊乃喬先生、張巍教授、郭秀文編審、彭林先生、張濤教授、劉夢溪先生、秦燕春研究員、洪濤教授不棄,亦曾隨緣發表,兹列發表情形如下(有些篇名在收入本書時稍有改動):
《德性與工夫——孔門工夫論發微》,收入楊乃喬主編《中國經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由巫史到孔子:〈周易〉文本的經典化——一種基於經學進路的探討》,收入《法國漢學》第十七輯,陸康、張巍主編《權力與占卜》,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思孟五行説新論》,《學術研究》2018年第8期。
《孔曾禮學探微》,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二十六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説“絜矩之道”》,劉夢溪主編《中國文化》二〇一九年秋季號,總第五十期。
《“以經術緣飾吏治”發微——早期的經學、禮教與政治》,洪濤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第1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早期儒家的名辯思想——孔子與荀子之間》,《新經學》第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孔門德性論的内在展開》,《新經學》第十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人性與教化——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新經學》第十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
此外,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前三節)、第八章(前三節)也曾分别在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二〇二一,綫上)、中山大學哲學系(二〇二四)、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二〇二二,綫上)、人民大學國學院(二〇二三)作過演講,在此要誠摯感謝張衛紅教授、王建寶教授、鄭淑紅教授、楊海文教授、劉志榮教授、劉增光教授、王鑫教授諸兄的邀請和主持。
需要説明的是,本書對已發表的稿件也作了少量的修訂。如第四章第三、四小節便作了次序上的調整,第五章第三節加入有關齊本的討論,第七章第三節加入對顔回復性之學的追述,等等。但總體改動不大。儘管原稿因寫作時代不同,爲了交待背景,會有少許觀點回顧,但除了第二章有關“四種五行觀”一節與第一章有所重複之外,大體也還在可以容忍的篇幅之内。祗不過第二章已經寫成這樣,假如抽出一節,邏輯上反而會有所跳脱,尚祈讀者原諒。
當然,本書還存在一個不小的遺憾。因此前剛剛出版的《孟子章句講疏》與《周易義疏》都是用淺近的文言寫成,所以第一章寫作之時,依然沿用了這一習慣。但我很快發現,在今天,文言寫作儘管仍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但假如要和首先受西學熏陶的現代學者交流,還是寫白話文好。這也是時下的現實。由此造成的問題是,本書第一章和後面的文字風格差異頗大,未免給閲讀造成不快。這也是希望讀者諸君見諒的。至於書中因水平與工夫不足,所造成的種種錯謬,祗能敬俟有識之士的批評指正。
本書寫作的時代,世界局勢大變,已非“躲進小樓成一統”,便可安然自得。而我自己,也從年未不惑,不知不覺越過了知命之年。這十餘年間,上自親人離世之痛,下至狼跋其胡之憂,中丁時勢變遷之擾,人情冷暖,世途險易,也算甘苦備嚐。既非金剛,無從怒目,卻也不必故作雲淡風輕。爲所能爲,爲所當爲,一切且付之於天。當然,作爲一部作品,無論作者如何嘗試作平情而客觀的研究,也都難免與其本人的精神取向有所關聯。對我來説,書中討論的相關問題,至少陪我度過了這段難以言説的歲月。是否能够有益於人呢?這卻非我所知了。
鄧秉元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
【上一篇】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出版暨序言、后记
【下一篇】春耕园学校聘请许石林先生为文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