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9-20 09:16:00
标签:
褚蓥

作者简介:褚蓥,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浙江湖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慈善组织管理、传统文化。著有《论语章句心解》《人的精神体系的形式结构》《反思慈善改革:慈善的政治属性》等。

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


《论语章句心解》

褚蓥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2024年


内容简介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语作出标准化的解读。这便于现代人按图索骥,把握这套行为准则之精妙。

 

此即《论语章句心解》,不求标新立意,只因佳作偶得。

 

作者简介

 

褚蓥,西元1983年生,浙江湖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慈善组织管理、传统文化。著有《论语章句心解》《人的精神体系的形式结构》《反思慈善改革:慈善的政治属性》等

 

前言

 

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门弟子编辑而成的一本书。孔门弟子编辑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追思孔子;第二,传播孔门的思想主张。

 

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较有名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朱熹的《论语集注》等。这些《论语》解读本各有所长,都对《论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解释。

 

但是,所有这些解读本都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缺少从整体角度来把握《论语》的篇章结构之妙。《论语》的编排方式是每篇罗列数章,每章看似相互独立。所以,这些解读本都化整为零,将各章拆开来解读。

 

但实际上,《论语》各篇、各章之间,都暗藏了一条线索。孔门弟子在编辑《论语》时,是按照一个完整、成熟的思路来谋篇布局的。这一思路既是孔门主张的士人修行之路,也是孔门认为的挽救东周天下危局之路。

 

比如,让我们来看《论语》的篇章结构(表1):

 

表1 《论语》篇目



通过上表,可知《论语》的上卷先谈孔门的纲领,再谈君主的操守,接着谈东周的礼崩乐坏的现状,最后谈士人们,也即当时的新精英们该如何挽救这一危局。在讨论中,上卷给出了一条相对清晰、完整的行动路线图。

 

《论语》下卷则反过来,先罗列孔门有哪些新精英,接着谈行动路线图,然后谈实践的方式,再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历史根源,即描述诸侯、大夫,也即旧精英的下坠史,以及讲未来的出路,也即士人们的守正创新路线,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挽救周代社会危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士人身上。

 

所以,《论语》上下两卷,都在描绘改变东周局面的路线图,但下卷的编辑者结合现实的新情况,对上卷中的路线图做了补充与完善。

 

同时,笔者还发现,孔门弟子在谋划上卷各篇时,还采用了两个结构:第一,各篇中严格依照中国古人的天人观念,以首尾呼应、内包人言的体例,对应天人合一的观念;第二,上卷各篇,各章两两对应,以阴阳和合的方式来进行编辑。

 

所以,《论语》的编辑者采用的是篇章大结构(路线图)下套篇内中结构(天人合一),再套章节小结构(阴阳和合)的编辑体例。

 

由此可知,旧的解读本抛弃掉篇章结构,将各章独立出来讲述,这一做法丢掉了藏在篇章结构中的很多深层含义。《论语》的各篇、各章不可割裂开来看,而应该放到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去理解。

 

第二,并未结合孔门师生的身份背景来把握《论语》的深意。诚然,各解读版本都对《论语》各段的历史背景做了大概的介绍。比如关于“哀公问孝”一段,各版本都会论及三桓擅权的历史。但是,只介绍历史大背景,却不结合孔门师生的身份背景来理解,并不能站在言说者以及编者的立场上理解这一段话。

 

孔门师生大都身处在春秋末期。当时,诸侯征伐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绝大多数中小诸侯正在或已经退场,历史也即将进入少数几个大诸侯争雄的新阶段。

 

诸侯之间持续爆发战争,导致诸侯大宗族自身的资源逐渐耗尽,并给与了新兴的士人群体登台的机会。孔子看到了这一历史趋势,并不固守自己的大夫身份,而是主动下沉,培养这些新兴的士人。

 

所以,《论语》中的很多话,都是孔子对这些新精英,即士人们说的。士人们觉得孔子的这些话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所以才将这些话收集起来,列在《论语》之中。这也就是说,只有站在士人身份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话,才能充分把握住《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而这恰恰是旧的解读本没有做到的。

 

第三,随着时代发展,《论语》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论语》提供给士人一套行动路线图,从个人修行开始,到外扩平天下止。但这套路线图在现代人看来,颇为难以理解。现代人习惯于标准化的准则体系,而对个体性的行动准则普遍表示抗拒。

 

旧的解读本仅就《论语》的文本解《论语》,并没有提供这么一套标准化的准则体系。所以,我们需要从标准化的角度重新解读《论语》,以便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比如,我们要对《论语》中“自讼”“里仁”等词汇,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做出标准化的解释。如此,现代人才能按图索骥,把握这套准则体系之精妙。

 

综合上述三点,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一遍《论语》。

 

最后,补充说明二事:第一,本书重在解读,但为了便于不通古文的读者阅读,也提供了翻译。本书的翻译重点参考了市面上几个主要的版本,比如杨伯峻译版、钱穆译版等,做了整合修订。

 

第二,本书解读中所引段落,主要来自于网络下载的各大解读本。读者可自行根据书名检索。

 

内容试读

 

乡党篇第十 第二节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翻译: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有几只野鸡在那儿。孔子神色一动,野鸡便扑腾飞起,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得其时啊!得其时啊!”仲由向它们拱拱手,野鸡们又扑腾几下翅膀飞走了。

 

解读:关于本句的意蕴,素来众说纷纭。朱熹说:“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

 

徐英说:“此节借雉以明礼贵适时。出处去就,语默之际,皆贵能适时。‘色斯举矣’,言雉见颜色而知去,以喻士之相时而退也;‘翔而后集’,言雉择地而下,以喻士之审处而进也。故赞之曰:‘时哉时哉。’子路共之,是雉去之因,‘三嗅而作’,是雉张翼而飞之事。”

 

周宗建说:“终《乡党》一篇,而拈一‘时’字,宛是将圣人精神画出。孟子一生赞叹夫子只一‘时’字,而记者已先得之于家常日用之间。以此作一大结,且得谓非传神手笔,只得谓皮肤影像耶?”

 

笔者的理解与先学略有不同。笔者以为,本句有两层含义:

 

首先,本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回应,以山谷中的野鸡喻乡里的孔子。所以,本句讲的是孔子一生的经历。孔子一生中,曾三次出仕鲁,也曾审时度势,两度飞起,离开鲁国。最终,孔子如野鸡一般,振翅飞去。

 

其次,本句也是对《论语》上篇的回应,即以群聚的野鸡比喻汇聚在孔子周围的新精英们。这些新精英见到孔子,纷纷扑腾而起,然后停在不远处。这说的是士人追随孔子从学。然后,孔子对他们说“现在时候已到”,暗示“学成的士人可以出去大展才能了”。

 

仲由向野鸡拜别,而这些野鸡也纷纷振翅离去。这暗示士人们纷纷离开,到各国弘扬儒学正道,传承中华之正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