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蓥】市场寒冬中,儒学书院还有活路吗?

栏目:快评热议、经典诵读
发布时间:2025-09-19 10:52:18
标签:
褚蓥

作者简介:褚蓥,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浙江湖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慈善组织管理、传统文化。著有《论语章句心解》《人的精神体系的形式结构》《反思慈善改革:慈善的政治属性》等。


原标题:市场寒冬中,儒学书院还有活路吗?难啊!
作者
:褚蓥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南山学脉”公众号
时间:西元2025年9月15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否获得足够的付费学员,是决定一家儒学书院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付费学员,儒学书院将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命运。

目前,儒学书院普遍面临付费学员人数较少的困境。

近些年来,我接触了不少儒学书院。它们普遍面临的情况是,付费学员人数不足,长期维持收支勉强平衡的局面,甚至个别还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

只有个别头部机构可以保持收大于支,正向发展的态势。

这又加上如今遭遇的市场寒冬,更是加剧了儒学书院的困境。

为了应对自身困局,儒学书院不得不采用各种自救办法,主要是两种:

第一,上马多元化项目。有一些书院上马了各种与儒学擦边的项目,比如练字、古琴、围棋等。书院通过这些项目盈利,反哺儒学项目。

第二,把儒学融入其他项目中。有一些书院开发出游学项目,然后把儒学经典融入游学项目中。还有一些书院向儿童周末托管机构转型,并把儒学融入其中。

上述这些做法的确能解决书院的生存问题,但又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难以正面推广读经、解经。

儒学的复兴,必须以读经、解经为载体。如果儒学仅仅是人们吃喝玩乐时的附带赠品,或者是个别儿童周末生活的点缀,那儒学的复兴就将遥遥无期。

名不正,则言不顺。

所以,是不是真正推广读经、解经,以及能否做到让学员专门为了学习经文而支付束脩、花费时间,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一家儒学书院能否让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成年人为了学习经文而支付费用呢?这个点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据我的观察,问题的关键是两者:

第一,入口。

据我走访的儒学书院来看,当前它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炒冷饭。

它们讲授的东西都是一千多年前的旧东西,不是朱熹的东西,就是王阳明的东西。最了不起的,也就再加入一些新儒家的东西。比如,不少书院选择沿用朱熹的版本解读《孟子》。

这些东西都谈了一千多年了,市面上的教材、文选、全集到处都是。比如,朱熹对《孟子》的解读,网上随便一搜就有一大把。

更何况网上还有各种免费的资源,比如讲课视频、音频,解读文章。

既然低价,甚至免费的内容到处都有,我又何必花钱请你给我讲呢?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没有创新,就没有业务门槛,也就无法催生购买力。

所以,在入口方面,当前的儒学书院讲授的东西过于老旧,门槛又低,无法吸引人,更无法催生购买力。这是一大问题。

第二,出口。

当前的儒学书院只讲经,却不提供实践工具。比如,有的书院只带着学员解读《大学》,大谈大学之道是修身之道,却矢口不提修身后该怎么实践。

人们学习儒学,仅仅是为了在家枯坐,涵养心性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儒学岂不是成了自娱自乐的玩意儿?

这一点,就算夫子本人也不会同意的吧!毕竟当年,夫子还曾拖着一群弟子周游六国呢。

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讲授经书的老师自己也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本人也是从书斋里出来的,没有参与过社会治理,又怎么知道如何将儒学结合社会现实,令儒学有现实关照呢?

这就更别提结合实际,在解读儒学经文时加入时新的内容,对旧的解读框架做出创造性、突破性改造了!

他们只知道就着经文,按照前人的解读法,原样重复,不断重复,循环往复,就像一台台复读机。

以上两个问题,制约了儒学书院的发展。

我想,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再配合适当的营销,扩大一下影响力,应能催生出持久的购买力。

针对这两个问题,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试错。

经过数年的不断试错,我推出了规范儒学。

第一,针对入口问题,规范儒学尝试打破现有的经文解读框架,用新的方法、思路解读经文。

这是在不伤害经文原意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解读。

这也就是“守正”+“创新”。

前不久,我把对《论语》的这些新解读汇总、整理,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论语章句心解》。这是根据规范儒学的新解法推出的一个全新的解读版本,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它尝试打破由宋明理学家构建起来的传统的解读框架,探索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而且,它的确做到了自圆其说,守正创新。

我把它送给了儒学界的一些同道。大家读后,反馈都相当好。

第二,针对出口问题,我结合多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以及前期数年的试错,尝试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的实践方案。

规范儒学中的这套实践方案是有针对性的,可以快速落地的。学员在学完后,如果有志于此的话,是可以切实转化为社会实践的。

在推出规范儒学后,我也自我尝试,将规范儒学投入到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这也就是南山读书会。

南山读书会已经运营多年,影响力不断扩大,效果也已逐步显现。参与读书会的青年,有不少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在各行各业践行仁义之道。





所以,从实践效果看,规范儒学提出的新理路确实能吸引当代青年参与读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愿意加入读经队伍的青年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只不过,为了保证读经的效果,我始终在主动控制人数。

更为重要的是,规范儒学吸引的青年的确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他们也都愿意为学习儒家经典而适度付费。

所以,我觉得规范儒学提供的经验,是可以被儒学书院的同道所参考的。只要能解决入口与出口问题,儒学读经就不会是一件小众的事业。


这是我为各位同道探索出来的经验。

当然,我也欢迎同道来参加、观摩南山读书会,交流经验,共同探索。

最后,真心希望儒学读经能够变得更有吸引力,助力儒学的全面复兴。

德不孤,必有邻。




作者简介:褚蓥,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浙江湖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慈善组织管理、传统文化。著有《论语章句心解》《人的精神体系的形式结构》《反思慈善改革:慈善的政治属性》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