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山规》散记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3-27 10:10:06
标签:
范必萱

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月窟居笔记》之二十二:

《山规》散记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蒋先生要我起草一份《山规》,这可把我难住了!以前在单位里起草过一些规范性文件,但那些都是有据可循的条文,写起来容易。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山规》,更不知道《山规》该怎么写?

 

在阳明精舍的这许多年,我知道这里是儒门学者谈学论道之地,是一个庄严安静的读书环境,目前也已经有了一些规矩,比如《阳明精舍朔望告拜礼》、《阳明精舍释菜简礼》、餐前感恩礼等仪轨;另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在精舍不能酗酒、不能打牌、不能有不雅的娱乐活动、不能大声喧哗等禁规。但是要将这些内容以《山规》的形式付诸文字,成为可以遵循的规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易事。自己学识有限,对古代书院的历史状况知之甚少,那些日子,我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懊恼。

 

我到繙经阁找来有关古代书院制度的资料,有《中国书院学规》、《中国书院章程》等等,通读数遍,希望能从中找到可操作的山规借鉴。但毕竟时过境迁,面对当下的现实情况,书中提供的可用资源少之又少。凭着自己的理解,我绞尽脑汁草拟了一份《山规》送到蒋先生那里。蒋先生看了之后,说那份《山规》缺乏严格的规则,不适用。我为此很沮丧。

 

在这段时间里,我继续收集和阅读蒋先生对儒家书院建设的相关论述,对传统书院的性质和功能有了进一步了解:

 

2005年,蒋先生在与平和书院创办人洪秀平先生谈书院建设及儒学传承时,阐述了传统书院应当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它的民间性。因为传统书院不是官学,它的经费、财产、建筑、主持书院的人员,如山长,都是民间的。它讲学的内容也是民间的。也就是说,书院的私人性很强。这是书院最基本的特征;第二,书院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不是传授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书院不重视知识,因为儒家的道统,在长期的历史中也变成了知识,经书自从孔子整理后,无数人注解,已变成了知识,讲道的纪录通过后人整理编纂也变成了知识。因此,书院有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功能,但这不是主要的,书院的主要功能是传承儒家的道统。所以书院主要的功能是传道、弘道、讲道。而书院所谓讲学,也是讲“道”的意义上的学,即经学、道学、心学等,而不是讲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学,不是讲纯粹知识性的学;第三,书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印证。因为我们学道,自己研究了,但是否真正弄懂了,有时自己是搞不清楚的,需要师友之间、朋友之间相互印证,这样才可以发现生命悟道中的问题并坚定信心。一个人孤陋寡闻,信心很难坚持。这里所有的精神活动,都需要同道之间相互印证。传统的儒家书院,就有这个功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以,书院不只是儒家说理、论学的场所,而更重要的是证悟生命存在(悟道)与同道相互“印证”的场所。这是现代网络不能提供的。

 

蒋先生说,阳明精舍的定位,是完全传统式的书院。它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功能,都是完全传统的,而且主要是高层次的儒学研习与进修,就是读书、守道、论学。阳明精舍是“不动道场”,到这里来就是研讨学问。儒学不是世俗的知识之学,而是生命体认之学、天道性命之学,所以,这里需要一个相对安静、有利于读书静思的环境。

 

读了蒋先生的这些论述,我整理思路,准备重新起草一份《山规》。正在酝酿之际,一天,听见院门外有施工的声音。过去一看,原来是精舍大门前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是阳明先生的墨迹摹刻,内容是《客座私祝》。阳明先生的书法如千仞壁立,韵气超拔的字体跃然于石碑之上。我为此微微一震!

 

蒋先生正在指挥现场施工,见我过去,指着石碑对我说:“今后我们就以阳明先生的《客座私祝》为阳明精舍的‘山规’吧!这篇短文寓意深刻,应当好好领会。”

 

我立即点头称是。此时我如释重负,因为不需要再为起草《山规》的事烦恼了。回到月窟居,找来《客座私祝》,认真学习起来。

 

《客座私祝》的原文是: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不愿狂燥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谓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确立了他的心学思想,并在龙场创建立了龙岗书院,开始传播“知行合一”学说。后来,阳明先生在为父守丧和闲居期间,又在余姚、绍兴两地创建书院,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心学体系和“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当时绍兴的稽山书院、阳明书院已成为全国讲学中心,常聚不散的弟子有三四百人。这篇《客座私祝》,是阳明先生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即将出任两广总督时,将绍兴阳明书院的事务交给门人钱德洪和王畿(龙溪先生)代理,临行前写下的一份嘱托。“客座”是指招待客人的房间;“私祝”即是“私嘱”的意思。这篇文字原先张挂于绍兴阳明书院的客座内,是对来客及弟子的告诫,故称“客座私祝”。

 

《客座私祝》言简意赅,情深意切。首先,阳明先生希望到书院讲学论道的温恭直谅之友,以身作则,示范谦和之品行,对子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不要使他们偏离正道;并婉言拒绝狂燥惰慢之徒到书院博弈饮酒,滋长骄傲自大的风气,粉饰掩盖过错,引导青年学子沾染骄奢淫荡之事和诱导他们滋生贪求财货的欲望;还严厉拒绝愚昧顽固、不知廉耻的人到此寻衅滋事,以不良习性影响在书院学习的子弟。然后,阳明先生明确指出:能守“温恭直谅、孝友谦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者,称为贤者;而狂躁惰慢、骄傲自大、愚顽无耻者,即是凶恶之人。最后,他恳切地告诫书院的子弟要谨慎、再谨慎!要近贤者而远离恶人! 阳明先生强调说,这篇文字既是警戒自己子弟的,也是告诫所有到书院来访者的。

 

《客座私祝》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文,字里行间透射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展现出阳明先生对弟子的真挚规劝,也体现了阳明先生对弟子慈父般的关爱。我感到这篇文章的意义绝不局限于一个书院的“山规”,其中的意义足以广泛警世觉人。

 

2006年秋写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