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光】人能弘道——李守力《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04-10 17:31:10
标签:
康晓光

作者简介:康晓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辽宁沈阳人。现任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著有《君子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阵地战——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分析》《中国归来——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起诉——为了李思怡的悲剧不再重演》《NGOs扶贫行为研究》《法伦功事件透视》《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等。

 

 

人能弘道——李守力《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序言

作者:康晓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三日辛酉

           耶稣2016年4月9日


 

1、中华文化基因来自道家和儒家,其标志性人物为老子和孔子,而《周易》就是儒道合流的产物。

 

《周易》为中华道统之干,儒家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进入战国,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蜂起,道家与儒家的独尊地位丧失,易学传承亦呈现退化趋势。秦始皇焚书,易经虽不在焚毁之列,相关典籍却在劫难逃。汉代尊崇经学,其间大师辈出,孟喜、京房、费直、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人振衰起敝,修复已经残破的《易传》诠释体系,而且推陈出新,使易学更上层楼。魏晋王弼著《周易注》,堪称“独冠古今”。唐朝盛世,孔颖达据王弼《注》作《周易正义》,是为《周易》体例之巅峰。北宋程颐据《正义》作易传。南宋朱熹据《伊川易传》又参以陈抟法脉成《周易本义》。清康熙时期李光地据《本义》作《周易折中》。从《周易正义》到《伊川易传》、《周易本义》,再到《周易折中》,义理已明(爻象体例),但象辞体例并未有多少进展(卦象体例)。王弼以至朱熹的一千年间,易学侧重于发挥卦爻辞的义理,而卦象几于失传。元代吴澄、明代来知德、清代焦循皆于象辞体例下了大功夫,但是所得成就实未越汉易藩篱。

 

二十世纪是经学沦落不堪的世纪。有史以来,经学之衰,莫甚于最近这一百年。随着西学东来,疑古思潮泛起,传统经学遭遇颠覆性破坏。疑古思潮是近代国运衰落导致民族自信心严重丧失的产物。当胡适把《易经》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巫术后,华夏文化的道统也就远离中国学者的视野。近一百年来的《易经》研究,站在历史虚无主义立场,借西学的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评判并肢解中国的千年道统,其结果自然是礼崩乐坏,道丧学绝,民族文脉命悬一线。

 

2、道统的断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龚自珍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所说的“史”包含了经史子集的全部。疑古派的“功绩”就在于自觉地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去其史”的高效作业。

 

卫道是中国士君子义不容辞的使命。守力先生自觉地践行这一使命,《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扫荡疑古余孽,正本清源,功不可没。

 

绝大多数近现代学者对河图洛书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们是陈抟、邵雍之徒伪造的。《周易密钥》一书用文献互证法、二重证据法研究河图洛书,详细探究了先天图、河图洛书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传承关系。守力先生充分引用地下出土的古史材料,以及少数民族易学文献,包括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水族水书《连山易》文献的整理,彝族6800年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古易学文献的整理,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墓考古发现,安徽凌家滩含山玉版玉龟考古发现,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红山文化的三衡图天文台考古发现,尧舜时期陶寺天文台遗址,并将这些地下新材料与纸上旧材料交相互证,有力地证明了宋代图书易学、先天易学有着悠久的渊源,并非陈抟等人向壁虚造。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还有个重要的发现:当初文王、周公父子不仅作了《周易》,还作了《易象》,而《易象》就是《周易》象辞密码本。守力先生在李学勤等学者考证的基础上,引用《左传》、《国语》、《论语》、《孔子家语》、《文子》、《大戴礼记》、《论衡》、《尚书》、《礼记》、《乾凿度》、《史记》、《白虎通》、《黄帝内经》、《韩诗外传》、《说苑》、《淮南子》、《汉书》等诸多“旧材料”,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与《易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战国竹简《日书》、清华简《筮书》等大量出土“新材料”,经过考证得出如下结论:(1)《大象传》是《连山》遗存;(2)《系辞传》中的“制器尚象”亦是《连山》遗存;(3)《归藏》将《连山》的“制器尚象”和互体体例纳入“观象系辞”体例;(4)《周易》又继承了《连山》、《归藏》。此后《周易》用爻位、爻象、爻数模拟《周礼》,于是产生了上文所述的《易象》;(5)孔子晚年学《易》六年,前三年约为《易传》小成时期,即帛书《易传》时期;后三年约为《易传》大成时期,孔子整理《易象》为《易传》,余篇为《易纬·乾凿度》。

 

3、《周易》的源头可以溯及六千年前,即使按照疑古派的说法,今本最迟完成于西汉时期。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未能充分地理解《周易》,未能清晰、完整、系统地还原它的发展脉络、“观象系辞”编纂体例、卦序排列规则及其背后的哲理,等等。

 

为什么此类问题得以留存至今?这也许与儒家解易传统有关。儒家解易,始于孔子。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喜易,但是不喜占筮,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在儒家看来,《周易》的价值在于“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而不是占断吉凶福祸。孔子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学易的功能在于提高修养,改过迁善。可见,儒家重理性、重人文,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后辈的易学探索一直在孔子上述态度的阴蔽之下。例如,《孟子》一书几乎不言《周易》象辞。西汉古文易学大师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经上下”。(《汉书·儒林传》)东汉易学大师马融、郑玄、荀爽皆为费氏易传人。费氏易亦为东汉易学主流。影响所及,魏晋王弼尽扫象数,唯说义理。及至南宋朱熹只能叹息:“象失其传了。”(《朱子语录》)然而,《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卦爻辞均本于象数,忽视象数(卜筮),偏重义理,毕竟有所偏废。守力先生的努力就在于扭转这种偏颇,驱动易学研究回归中道

 

研究和验证《周易》体例是《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守力先生博古通今,遍采众长,积三十年心力,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周易》观象系辞体例,将象数、义理这两大传统《周易》经学解释理路“合二为一”,融通为一个统一自洽的解释体系。

 

这一解易体系由“总法则”、“卦象法则”和“爻象法则”组成,其中“总法则”包括四条子法则:(1)卦爻辞=爻象+卦象;(2)爻象为经,卦象为纬;(3)爻象有爻位之象和承乘比应之象;(4)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变卦之象;本卦为先,互卦、变卦次之。“卦象法则”为,卦象的经典依据是《说卦传》,《说卦传》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用文字训诂、卦象训诂和《说卦传》逻辑结构,可以破译《周易》64卦卦爻辞使用的所有卦象。“爻象法则”包括12条子法则:(1)六位公理;(2)三才公理;(3)中公理;(4)变卦体例;(5)互卦体例;(6)当位公理;(7)乘承比应公理;(8)阴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法则;(9)爻的运行方向法则;(10)妒合法则;(11)相应方向性法则;(12)卦主。

 

守力先生力图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此,他重新验证了已被先贤认证的“观象系辞”体例;重新验证了先贤已经推翻的“观象系辞”假说;重新验证了先贤疑似的“观象系辞”体例。还从五行甲子体系的思维特征发掘《周易》的象数法则。他要求自己的体例必须有《易传》的依据,而且“观象系辞”符合率达到90%才能确定为《周易》体例。他筛查了《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以及其他《周易》类著作千余种,用自己的解释体系,逐卦逐爻、逐句逐字,解读《周易》经传。他解读了《周易》古经450条系辞,九成以上符合他所确立的体例,而且《周易》古经的64卦卦序也符合古代象数逻辑结构。

 

4、进入二十一世纪,国运复苏,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国家都需要伟大的文化。然而当我们追求伟大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立于一片文化沙漠之上。此时此刻,国家和民族亟需返本开新,重塑华夏文化。薪火传承,振衰起弊,待有来人,守力先生当仁不让,自觉地担当起弘道使命,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完善《周易》解释体系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十年来,守力先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经学道统,倡导经世致用,致力赓续经学。2009年至2015年,历时六年,夜以继日,总结三十年易学研究的心得,完成了230万字的煌煌巨著——《周易诠释》和《周易密钥》。

 

孔子在帛书《易传》说“得一而群毕”,《汉书·艺文志》说“《易》为五经之原”。重建中国文化道统应以《周易》为轴心。守力先生奉行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思想,致力重建经学解释系统;然后再用经学解释系统去溯源自伏羲以来华夏文化体系;在儒道合一的经学道统前提下,善用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来证成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华夏文明重现光辉,其命维新,惠泽天下。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两部著作的出版,定会推动国学的深入研究和普及。

 

期待守力先生因为《周易》立言而不朽。

 

是为序。

 

2016年4月9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