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陈凯歌是如何用电影伤天害理的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6-21 18:54:27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陈凯歌是如何用电影伤天害理的

作者:许石林

来源:许石林 微信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七日甲戌

           耶稣2016年6月21日

 

 

 

   

 

看电影《赵氏孤儿》如何“伤天害理”


   

 

问:一部电影,还没公开放映,你也没看过,可以评论吗?

 

答:假如有关这个影片的任何信息都没有向外界透露,似乎不可以评论吧?同样,如果这个影片的主要信息都公开了、并且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炒作攻势,无疑,可以评论。

 

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视野——《深圳商报》、《北京消费导刊》、《南方周末》等等先后刊登了有关该片的报道,又是一轮精心策划好的、有板有眼、有步骤有节奏的新片宣传风暴。对此我不反感,并表示支持。看了上述报刊和网络上关于陈氏新片《赵氏孤儿》的报道,很明显,陈凯歌这回的营销主题,果然不出所料:钻到古人肚子里当蛔虫,用自己的价值观支配古人衣冠,令其在屏幕上按照陈凯歌指挥的步调走。

陈凯歌此次的营销当然很“给力”,比如他说:不要用“忠义”的大帽子压人(见《深圳商报》11月26日)!比如:(传统的)《赵氏孤儿》核心思想是忠义,而在陈凯歌这里,则是欲望(见《北京消费导刊》11月25日)。再比如:别让那些“高调”继续毒害观众(《南方周末》11月25日)——您懂的:所谓“高调”还是指传统《赵氏孤儿》的思想主旨:忠义。

 

《陈凯歌:别让那些“高调”继续毒害观众》一文中说,近几年,很多见了陈凯歌的人都说他变了。陈凯歌也说自己变了。可是,您只要粗粗看一下这篇一个整版都放不下的精心策划的特稿,就会发现:他没变!他依然是一个坚定的致力于革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命的斗士和战士。只是他手里没有足够有力能革掉传统文化命的武器,他是有心无力。就是说,他所说的、所拍的,就只能是为这种革命意志尽心而已。他要用所谓现代人的价值观,去替换《赵氏孤儿》原本的“忠义”价值观,目的是能让更多的现代观众所接受,其实就是让他自己能接受。其替换,无非是觉得:忠义太难了,不好做到,自己做不到,许多人做不到,这“忠义”就值得怀疑,连古人都不可能做到,所以他认为传统的《赵氏孤儿》有可能是假的。他觉得。古人即便是做到了,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舍弃,换取了别人的孩子,并教育这孩子复仇,这种价值观也是残忍的、虚假的,残忍虚假的价值观所传播的“忠义”是不靠谱的。

 

所以,他这回要将传统的《赵氏孤儿》,拍成“老赵家孤儿的那点儿事儿”了。

 

您说说:陈凯歌变了吗?没有!就像一个鸡蛋,从前是青花盘子端给您看的,现在换成白瓷盘子盛着再呈现在您面前,您以为此蛋已成变蛋,其实没有!盘子变了,而该蛋还是那个蛋,一个很“蛋定”的蛋——革传统文化命的铁蛋!

 

我不明白,您要拍戏,凭空捏造一个故事不好吗?干嘛非要拍《赵氏孤儿》?您拍《赵氏孤儿》却要颠覆故事原来的价值,不相信该故事原来的价值,那选这个故事干什么?您就不能重新写一个?就像您至今仍自夸的《无极》那样儿?

 

许某不才,冒风险,试着说说“忠义”:常听人说忠义仁勇等等这些中华传统的价值观,有的人做到了、或者做到了一点儿、做到了一部分,其人也,可谓英雄、可谓圣贤,必“同三光而永光”,就像日月星辰一样,照耀天空,值得人效仿和仰望。一般人,比如我,永远也做不到,但是愿意仰望和追慕,承认它的存在,也愿意维护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之为人,就是要信仰和仰望这些自己八辈子也做不到的价值,犹如自己不是太阳,但是每天都享受到太阳的沐浴滋养,尽管阳光有时候太强烈,会令人炎热、将人灼伤,人也会因为防阳光的炎热和过分照射而躲避、遮挡甚至使用空调。但是,人永远离不开太阳。这就是天道,这也是过去的《赵氏孤儿》能长演不衰的奥秘。

 

您读已故雷海宗先生研究的中国古代兵制的文章,会发现,《赵氏孤儿》发生的时代,人对生死、荣誉等等的认识和选择,不要说跟现在不同,就是跟稍后的秦汉亦不同。也正是这样,那个携带着一直“不合时宜”的价值观的《赵氏孤儿》,才具有了传承的必要,也就有了用文艺作品将其“载道”的意义和价值,其道也,“同三光而永光”。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就是说,那种播扬于史书、温暖于人心的高贵的价值观,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尽管它会造福所有人,也尽管太多太多的一般人,会欺负辜负这个能造福他的价值观,如狂犬吠日、吴牛喘月一样,但这个价值观“浩然而独存”于天地间。

 

通俗地说,像我一样,八辈子都做不到《赵氏孤儿》所包含的“忠义”,但是我不愿意动摇这个价值,也不怀疑古人做到过没有、今后会不会有人能做到。因为长期以来,《赵氏孤儿》以“忠义”的价值观存在于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与其说是传播“老赵家孤儿那点儿事儿”,不如说是传播一个道理,一个关于信仰的伦理,即那个即便永远回不来的价值观。

 

陈凯歌用一部贺岁片,就把这天道也颠覆了、伦理也践踏了,您说这不是“伤天害理”吗?

 

您可以去看这个影片,我也可能去看,但是,在看之前,面对汹涌而来的强大宣传攻势,我要象征性地用这篇小文狙击一下,让一个微弱的“别的声音”,一个很可能是肤浅的错误认识,干扰一下一边倒的商业忽悠。如果您看了影片,觉得我上述担忧,纯属多余和废话,那不是更好吗?

 

2010年11月30日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