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没有什么比“仁爱”更重要——《论语新识•学而篇》第五章、第六章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9-24 14:58:46
标签:
刘强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没有什么比“仁爱”更重要——《论语新识•学而篇》第五章、第六章

作者:刘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四己酉

      耶稣2016年9月24日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新注】

 

① 道(dǎo)千乘之国:道,同“导”,治也。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一说,一乘车,合步卒炊事勤杂之徒共百人。千乘之国,相当于一中等国家。

② 敬事而信:敬,敬慎。信,诚信。

③ 节用而爱人:节制财用,仁爱人民。人者,民也。

④ 使民以时:以,按照。时,农闲之时。

 

【新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乘兵力的中等国家,为政者对待政事应敬慎勤勉,言行诚信;节制财用,仁爱人民;即使要使用民力,也应安排在农闲之时。”

 

【新识】

 

此章论政,承接上几章,由为学、修身而及治国,实则依然在谈忠信与仁恕。

 

孔子认为,治国先须治心,治人先须治己,为政者必须要做到敬事、守信、节用、爱人、惠民五事,方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这与《阳货篇》子张问仁,孔子答以“恭、宽、信、敏、惠”可谓异曲同工。这五个方面,“爱人”是中心,“爱人”即是“仁”,故此章看似论政,实则论仁。朱熹《集注》引杨时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

 

今按:孟子后来倡导的“仁政”、“民本”思想,大抵萌芽于此。或以为,儒家思想乃为统治者服务,以君为本,观此章可知其大谬不然。孔子此言的对象或许是君主,但君主本身的利益并非孔子所关心,孔子所关心者,乃在怎样才能使权力在握的君主行仁政、走正道、利天下、惠众庶。《尧曰篇》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之义,反过来,那种“率兽食人”,宰割天下,鱼肉百姓,与民争利的寄生虫般的统治者,恰恰是孔子最反对的。此读《论语》者不可不知也。

 

刘强:没有什么比“仁爱”更重要:《论语新识·学而篇》第五、第六章

 

1.6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⑤。

 

【新注】

 

① 弟子:于兄为弟,于父为子。弟子即童子,指家中最年幼的孩子。

② 入则孝,出则弟:无论在家抑或外出,皆当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出、入,互文见义。

③ 谨而信:行事谨慎,诚实有信。

④ 泛爱众,而亲仁:博爱众人,亲近其中有仁德者。

⑤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此五事而尚有余力,则可以学习文献。文,指文献、典章,如《诗》《书》《礼》《易》等。

 

【新译】

 

孔子说:“弟子在家在外,都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既能博爱广众,又能亲近有仁德之贤者。做到这些如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可去学习文献礼乐及典章制度了。”

 

【新识】

 

本章谈弟子为学,次第分明,本末一贯。清代蒙学读物《弟子规》,便是受此章启发敷衍而成,唯今人奉之为“国学经典”,则未免耳食。本章可注意者有三:

 

其一,弟子为学,当以德行为先、为本,文学为次、为末,此正合“孔门四科”之序。德犹质也,质在文先;文犹知也,知在行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行合一,方是真知。于此可知,孔子之学乃大人君子之学,孔子之教乃成人、立人、达人、爱人之教。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之教育,更为注重的是人格德性之养成,而非知识技能的功利性灌输。那种有才无德、巧言乱德之徒,向为孔子所不齿。

 

其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亲疏有别”,但差等之爱并非静止封闭状态,而是流动扩充,可大可久,好比涟漪,环环扩展。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皆从人之情感出发,推己及亲,推亲及人,推人及众,自内而外,由近而远。故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儒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朱熹也说:“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又说:“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及难。”(《朱子学的》)这种差等之爱,既符合人情,又合乎天道,故能深入人心,长盛不衰。墨家主张“爱无差等”,陈义过高而不接地气,故虽一时号称“显学”,很快便风流云散,音消响绝矣。

 

其三,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乃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最具人文价值之文化,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神。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亦指出周孔之教化,实“以情感为其根本”。李泽厚亦倡“情本体”之说:“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孔子的“泛爱众”,实与西方之“博爱”思想相通。本乎此,才有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说,儒家教育乃是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的人格教育。

 

然而,仅能“博爱”显然不够,孔子在“泛爱众”之后,接之以“而亲仁”(亲近有仁德之人),大有深意在焉。盖“泛爱众”只是情感教育之普遍化,其延展状态是平面的,尚非人格修养之最高阶段,求学之人如欲进德修业,则必须有一向上提撕之力量,“亲仁”便是“下学上达”的必由之路。孔子后面说“就有道而正焉”、“无友不如己者”、“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皆是“亲仁”思想的进一步展开。

 

事实上,亲仁尚贤是没有时空边界的,孟子更提出“尚友古人”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尚友古人”,又把孔子的“亲仁”思想,由当世上溯到远古,这与孔子的“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泛爱众”属仁,“而亲仁”属智,仁智双修,始可谓之成德君子也。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