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时代需要思想型的企业家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12-01 21:45:01
标签:
刘庆

刘庆,男,山东梁山人,智诚灵动首席文化官、清华大学MBA《企业文化与管理》课程特邀演讲嘉宾、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理事。 擅长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与中华文化相结合。 研究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咨询;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

时代需要思想型的企业家

作者:刘庆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儒风大家》2016年第3辑 (总30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初三日丁已

          耶稣2016年12月1日

  

 

      

摘要:就企业经营而言——思想不应是思想家的专利,而应是每个企业经营者提升之必须。 简单来说,从纯经营的思维,上升到对人性、对生命、对文化的终极思考的思想范畴,也就是产品和文化(思想)做到“道器合一”,这个更高的层次,正是小经营者和企业家的分水岭,亦是当今时代要求之必须。一个可以称得上“企业家”三个字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企业大小,都必须具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和抱负。天下有大有小,几十人的公司,就是几十人的小天下,几万人的公司,就是几万人的大天下。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掌舵者,考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拥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格局,在这种天地境界中,视企业之人无外内远近,视同事如家人,能够推己及人,推公司及社会,站在天下情怀的思想高度来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此等境界和追求,非小经营者所能梦见矣。


   


已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曾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即是中国文化之复兴,因为人类解决了器物层面的问题后必将转向精神世界的构筑。”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也曾说:“中国的精英企业家们在丰衣足食后,开始追求知识与意义、注重身心修养、重构精神世界,扮演了传承中华文明,重建文化传统,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今天的商界, 如何理解文化与经营的关系,便成了儒学研究者和有文化追求的企业家极为现实而又重要的课题。 文化与经营,放在一块,看似不相干。其实深究之后,发现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家与思想家

 

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漫漫长河中,能让我们记住最多的是哪几类人?思想家、文学家居多,记住的企业经营者屈指可数,为什么呢?据我浅见,就工作性质而言,前两者的脑袋里面考虑的是“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这些看似无意义但关乎人类终极命运的“根本大经”,而后者考虑来,考虑去,却很难跳出“生意经”的范畴。用个不恰当的类比,一个是在“道”的层面,一个是类似于在“器”的层面,两者天然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除工作性质, 还有一个能力不容忽视——思想家或文学家不仅思考,还能形诸于文字,故而易于流传于世,启迪后人。能写的企业经营者比例就少多了,即便是写,文质兼美已是难关,如若能跳出“生意经”的范畴,上升到思想的层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于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本来,大家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世间百工,无有高下。行业虽不同,只要各安其位,各自开花,无需类比,毋庸赘言。况且,我自己本身就在企业之中,对企业经营之难亦有一定的感触。可话说回来,正因身处其中,才有了切肤之感,才认为有论述的必要。

 

诚心而论, 就上面比较而言,并不是说思想家或文学家比企业经营者高多少,也不是说企业经营者没有思想,更不是苛求企业经营者必须著书立说,而是要强调一个简捷而明了的逻辑和观点, 就企业经营而言——思想不应是思想家的专利, 而应是每个企业经营者提升之必须。 简单来说,从纯经营的思维,上升到对人性、对生命、对文化的终极思考的思想范畴,也就是产品和文化(思想)做到“道器合一”,这个更高的层次,正是小经营者和企业家的分水岭,亦是当今时代要求之必须。

 

柳传志先生曾说“企业家本身就是一个行动派,但一定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行动”。据我浅见,一个可以称得上“企业家”三个字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企业大小,都必须具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和抱负。天下有大有小,几十人的公司,就是几十人的小天下,几万人的公司,就是几万人的大天下。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掌舵者,考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拥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格局,在这种天地境界中,视企业之人无外内远近,视同事如家人,能够推己及人,推公司及社会,站在天下情怀的思想高度来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此等境界和追求,非小经营者所能梦见矣。

    

  

 

如今时代变化,斗转星移,从关注“技术”到关注“生活者”(人),新的商业文明正在建立,“小富即安”的狭隘的经营思维逐渐和这个时代背道而驰,因此,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的是具有天下情怀的企业家,而非为了一己之私而争名逐利的小商人。说到底,企业经营是企业经营者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时代提出的更为本质的要求是,企业家不仅仅是在物质财富的层面苦心经营,同时要将精神财富与之合二为一,一言以蔽之,物质产品是载体,文化精神是道,两者表里关系,缺一不可。

 

每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企业的经营说到底就是企业经营者(经营团队)根据其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观)和对人生的认识(人生观)所采取的经营实践活动,除了创造物质财富之外,同时还通过其所打造的产品这个载体向世人传递某种精神或者思想文化。

 

就创造精神财富而言,企业是社会的公器,企业由人群组成,人能弘道,企业亦能弘道,企业同样能够担荷着文化责任——通过其所打造的产品这个载体向世人传递某种精神或者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简洁而明了的逻辑。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美国、日本,还是中国,都有案例所在。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几个例子。


   

 

美国的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和思想的高度——推崇简约, 这源于乔布斯的禅修经历。 禅修净化了他的灵魂,练就了一种独有的洞察力,剔除掉非本质的外相,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极简主义的价值观。乔布斯如其他禅修者一样,生活一切从简,产品也一切从简:只生产伟大的产品。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如 iPod、iPhone、iMac、iPad,等等,其中最核心、最一致、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如一的简约。干净利落的外观设计、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触动人心的使用体验,这些我们都可以透过一个个产品而真切的体会到。“简约”不正是乔布斯通过产品这个载体而向世界传达的一种思想和文化吗?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先生,前者通过对经营实践的总结和自己的感悟思考,提出来的“自来水哲学”,在一定时间里面曾经引领过全球的商业思想变革;后者做了思想家做的事情,以盛和塾为道场,开坛传道,其思想格局、境界远远超出了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范畴,其创办的京瓷作为一家企业可能终有一日不复存在,但其所传达出的“敬天爱人”、“利他经营”、“工作就是修行”的普世思想或者文化或许长留人间。

 

相对于我们常说的“消费者”,中国的王诚莹先生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做了一个根本性的思考,人为什么购买东西?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非让企业赚钱,并据此倡导了有别于“消费者”的“生活者”理念(世界上只有生活者,没有消费者)。“生活者”理念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有价值和意义,不是因为消费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不能把人看成单纯的消费者,而要从“生活的主体”的意义来理解。 企业要让人因购买其产品,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的美好,而非为了赚钱可以无恶不作,甚至草菅人命。如果企业能够理解“生活者”理念的内涵,那么国内“毒奶粉、瘦肉精”这样的不把顾客当人、仅仅当成“消费者”的企业丑闻或许会少很多,乃至不会发生。想想近几年触目惊心的事件,对于“生活者”理念的指导意义,的确值得企业家们深思而践行之。


   

 

一言以蔽之,我想,一家企业,最大的贡献,不是做了多大的规模,赚了多少钱,养活着多少职工,抑或捐赠了多少公益......而是通过产品这个载体或者通过经营管理向世人传递多少普世精神或者思想文化。毕竟,企业有消有亡,然而精神比物质要相对永恒得多。

 

拿我自己来说,我没有用过京瓷的产品,却受益于稻盛先生的智慧成果——《活法》 ,窃以为,这就是经营管理中文化和思想的力量,这亦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的格调所在,这更是稻盛先生高于其他企业经营者的关键所在。

 

良知与商业

 

企业由人群组成,人能弘道,企业亦能弘道,企业同样能够“经营永恒之生命意义”。这样的思想境界从哪里来,古圣先贤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源头活水。

 

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国,经济有些低迷,现实有些浮躁,人心有些涣散,企业家都在迷茫、焦虑、探讨,企业怎样才能冲出重围?怎样才能逆袭增长?我想,阳明先生的敦敦教诲或许能够给我们指明方向,安顿我们流浪的灵魂,让我们在风雨中立定精神。阳明先生曾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耳。”闻良言而深思之,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启发,应对纷繁之世界,复归纯净之心灵,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致良知,若我心如如不动,又怎能够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核心的思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所有的天理都在良知里面。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我们和万物本为一体,但因私欲的蒙蔽,使内在良知不能彰显。如何达致良知,找回丢失的本心,阳明先生留下了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句名言。  

 

王阳明强调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 读懂了阳明心学,对于治理企业来讲,就会明白,所有管理、经营的道理,都是良知的一部分,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人人皆可卓越。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经营人心,破除外相,直达本质,企业经营管理的背后,说到底,是对人心的洞察和把握,而这种把握,却又以深层次的哲学和文化的积淀为支撑。企业家必须在本企业的管理之外,思考背后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吾性本自具足, 强调文化的自觉和心灵的自觉,引导每一个同事彰显固有的良知,成就人生之事业。

 

当今商业道德沦之沦丧,信仰之缺失,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恰是根治时弊之良方。因此,让商业经营植根于良知、仁爱、平等、尊重等普世人文精神价值之上,回归经商大道,尊重个人生命之价值,方可重塑商业之文明,开万世之太平。 

 

尤为可喜的是,将 “致良知”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举办良心企业、幸福企业以造福于社会大众的致良知的企业家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天下企业家做出有意义的表率。亲近传统,提高心性,这无疑会对重塑商业文明和构建“富而好礼”的商业生态,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企业家学习致良知,将会带动其职工的学习,小企业几十人,大企业几万人,致良知改变了企业家,企业家改变了企业,改变了整个利益相关者......这种作用也为文化责任做了做好的注脚和诠释。

 

人类要走向美好的明天, 不仅需要经济, 更需要精神 。从本质上讲,一切企业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都应是社会企业,诚然应以社会大义为使命。因此,洞见良知的力量,回归经商大道,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应该担荷的文化责任。我们呼吁更多中国企业家能够参与进来,同样,也希望专家学者加强对企业家这个群体及其文化责任的关注与支持。


   

 

中国市场足够大,中国文化底蕴足够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中国一定可以产生如稻盛和夫先生这样的思想型的大企业家。诚如著名学者、著名管理哲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在其著作《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所说的一样:“美国管理代表了科学管理,日本管理比美国管理更进一步,结合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因素,也展现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但它所能挖掘和展现的文化资源还不够深,也不够广。就中国而言,中国文化一定有中国的管理特色,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中国管理体系应该有更多的活力,我们应该把科学管理和中国文化的经验结合起来,展现出中国的管理特色、管理精神。”


   

 

成先生是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其所著《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为综合创新中国管理哲学的奠基之作。先生所倡导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的中国管理精神——C理论,是以易经思想为核心融汇东西文化而开启的管理之道,值得国内企业家认真学习而践行。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对东西方学术文化问题的精辟论述。 悠悠历史,漫漫时光,无论东方文化经典还是西方文化经典,都是企业经营者提升经营境界的源头活水,胡为乎疑哉?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