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从洋节盛行谈中国企业家的文化担当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12-26 09:51:24
标签:
刘庆

刘庆,男,山东梁山人,智诚灵动首席文化官、清华大学MBA《企业文化与管理》课程特邀演讲嘉宾、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理事。 擅长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与中华文化相结合。 研究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咨询;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

 

从洋节盛行谈中国企业家的文化担当

作者:刘庆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廿八日壬午

           耶稣2016年12月26日


 

夜已深沉,再过几个时辰,就是“耶诞节”了,作为一个西方节日,在当下的中国愈演愈烈,大有妇孺皆知之慨。每逢洋节, 相关话题,层出不断,争议亦不断。夫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孟子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亦如朱熹《集注》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因此,如何看待耶诞节,古圣先贤的教诲,或许能够给我们指明一个基本的标准。让我们在火热和冰冷的两极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因此,我在此并不想就该不该过耶诞节这个问题上来做任何论述,只想就此话题,抛出一个思考,那就是中国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民间领域,如何让普通大众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的问题, 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探讨企业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责任和作用问题。

 

是的,耶诞节又如期而至。大家仔细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个这样的印象?只要是过洋节,在国内来讲,声势比较浩大,大有卷风而来之汹汹气势。而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外,大家的参与度和热忱度实在少的可怜。说实话,身处此情此景,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悲凉。

 

一个西方情人节,在国内成了少男少女的“示爱”良机;一个西方耶诞节,在国内也渐渐成为互相提起的节日派对。为什么会这样?西方节日何以如此盛行?这里面原因有好多,其他暂不论述。或许有一个关键因素,值得正视——国内商家的伺机引导,推波助澜,不可轻视。就拿情人节来说,买花送礼物貌似已经约定成俗。 商家在上面可谓用尽心思,做出各种创意,赋予各种内涵,让国人来买单,尽管消费主力是青年轻人。可是不要忘了,年轻人终究要走向社会,登上时代的舞台,当这个节日伴随着他们长大,等到这个群体成为社会主流后,你会认为他们因此忘却而戛然而止吗?当然不会,文化有时候就是一种生活习惯。 当习惯养成,便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潜意识里会认为理所当然,然后付诸行动,随心而自然。

 

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外援和推动力不容忽视。就如同当年能够游于四方的夫子,子贡的资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理可证,当下西方节日的盛行,我们能忽视商家的作用吗?

 

既然不能忽视,便有了考量和思考的必要。我们会发现,西方节日在中国落地的过程中,商家其实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动作,和国人进行着“色、声、香、味、触、法”的“互动”。例如一个耶诞节,在商场里面,你会感受到各种氛围的营造,看到各种节日礼物的创意……而这一切无非是一个个载体,本质上是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进行着立体式,多维度的传播。而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说没有,而是说做的相对少很多。除了中秋、春节外,诸如端午、七夕、冬至等节日,我们感知到的落地的动作确实有限。 如何让国人参与到这些节日里面来,亲身体味到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确是值得深思和践行的一个问题。否则,只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停留在概念上的诠释和剖析,走不进大众,便很难解决不了文化下行、文化民间化的问题。记得阳明先生训诫门人:“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我倒想说一句,每个人都是“生活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兴趣爱好、生活圈子等,如何构建传统文化的“场”,如何用普通大众听得懂的话,摸得着的事,来认知、学习、践行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中绕不开的课题。

 

这个课题谁来做?除了政府,高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便是企业家群体。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衣食住行之所需,这些都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企业家与大众接触最多,正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笋处,如何借助其产品,传递传中华统文化之价值,大有可为之处,这个使命,我称之为“当代企业家的文化品格或者文化担当”。

 

就企业家的文化品格或者文化担当的观点,我曾在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做过专门的论述,简而言之便是,企业是社会的公器,企业由人群组成,人能弘道,企业亦能弘道,企业同样能够担荷着文化责任——通过其所打造的产品这个载体向世人传递某种精神或者思想文化。而这里的精神和文化,我更想突出的是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

 

企业家能够把耶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运作的风生水起,客观的助推、传播了西方文化价值观。那么对于我们中华文化,是不是更应该近一点责任和义务? 我认为这是当代企业家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担当。

 

企业家的文化品格,是境界问题,非汲汲于赚点小钱的生意人所能领会;文化担当是使命问题,非有大抱负,对故国抱有温情和敬意者,不能深明其大义也。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留意下中国商业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作为企业家,时代赋予其的使命,是如此的沉痛,又是如此的幸运!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社会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所谓“士农工商”四民,商人的地位最为低下。商人的这个境遇在什么时候得到了扭转?明朝。据余英时先生研究表明,明朝大儒王阳明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篇短文,被余先生评价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这是儒家正式肯定了商人的价值,正式承认商业活动也在“道”之中,也是“道”的呈现和外现。在传“道”这个方面,就“三不朽”的标准来说,商人不必自惭形秽,至少可以在“立功”、“立德”两项上一显身手。

 

所以我很想提出一个观点,发出一声呐喊:中国企业家最应该感谢的人里面,至少不应该少了王阳明!没有王阳明为其正名,几千年下来,后人是否还会延续“士农工商”的眼光看待商人?商人是否还会以低人一等的心态徘徊于“道”之外?真是不可想象!王阳明为其正名后,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商人终于可以抬起头来了,终于获得了一种身份象征。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现在某些商家的头抬的过于高了,忘记了阳明先生的敦敦教诲:“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阳明先生是让你通过经商去传道,而非唯利是图,昧着良心去赚钱。近几年,地沟油,瘦肉精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惨目忍睹、令人胆寒的行为,若是阳明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诚心而论,钱本身无善恶,但赚钱的发心和方式却有正确与否之别。正所谓“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同样,未尝不可以说,“企之无良,亦足以为商业之羞!”

 

所以我说,这个传道的使命来的如此沉痛!!!而当下正逢传统文化复兴,一阳来复之际,这个传道的使命,又来的如此幸运!!!在沉痛和使命之间,当下的企业家又该何为呢?对比耶诞节,情人节的运营……是否更应该提起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关注和支持呢 ?是否应该通过产品担起传承中华文化之“道”的使命呢?企业的产品里面是否蕴含了中国底蕴和中国价值,是否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品格呢?至中至正至大的中华文化之道,如何通过商业活动,将其传导给顾客和社会大众?这一系列的课题,是否需要企业家提上战略规划和战略日程呢?

 

如果你愿意,我愿意与你同行,渺万里层云,幸你我同窗!

 

我在企业工作,研究领域是企业文化,一直在思考和践行“中国精神如何锻造中国企业”这一课题。借机也想说出我的心声和寄托:东方复兴,曙光初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出现一批蕴含中国底蕴价值、彰显中国风格气派、传承中国商业文明精神的中国企业,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借东坡《赤壁赋》末句四字,将其称之为“东方既白”。

 

借着耶诞节前夕,情有所感,奋笔疾书,草成此文,未得深究,当一放笔,已身心两疲矣。东方既白乎?东方既白乎?仅与同道者共勉。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