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波 著《焦点之再议:牟宗三儒学思想的几个有争议问题》出版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博大,义理艰深,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常伴有争议。

【杨泽波】再议“圆善” ——对卢雪崑教授批评的回应

圆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圆善包含社会制度问题,狭义圆善只属于伦理道德层面。“伦理共同体之圆善”是其广义,牟宗三所论圆善则主要取其狭义。广义圆善固然有意义,但不能认为据此便可以完全解决狭义的圆善问题了。

【杨泽波】“性恶心善说”献疑——对荀子研究中一种新观点的检讨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和“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仁性的有力支撑,单靠智性的认知之心唱独角戏,能否保障心必然为善,这是“心善”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否有必要将《不苟》确定···

杨泽波 著《性善之谜:破解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册)出版暨序言

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以孟子研究名世,这一部《性善之谜——破解儒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杨先生孟子研究的总结。本书共收文章三十七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伦理心境”的概念,对良心进行哲学诠释;二是创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创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进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三是以价值选择关系为···

【杨泽波】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概览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呈现为“一源两流”的格局,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

【杨泽波】儒家生生伦理学何以为“生生”

在儒家学理中加入时间性和空间性,凸显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意义,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特别着意的努力方向,也是它有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经过这种改变,儒学思想范式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杨泽波】再议“终结” ——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五

在牟宗三研究已大规模开展数十年的情况下,无人可以否认牟宗三思想的价值,但切不可将其视为哲学的“顶峰”,否则无异于杀死了哲学,从事的不再是学术研究,而是神学崇拜了。

【杨泽波】再议“旁出”——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二

在三分法视域下,完整的道德学说既有智性,又有仁性,由仁性提供动力,其学说才能有活动性,这就是“道德动力学”。朱子学理的问题正在于此,由于对仁性体悟不透,仁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整个学说缺少动能。虽然有此缺陷,但朱子所言格物致知蕴含着以智性对仁性加以再认识的内容,又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儒学“一源两流”的总体格局中有···

【杨泽波】再议“坎陷”——对卢雪崑教授批评的回应

“坎陷的外王指向”内含“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三个要素。“让开一步”意指让开身段,以发展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这项工作必须在“摄智归仁”的前提下展开,不是嫌弃“道德无力”,更不是主张“道德无用”。“让开一步”之后的发展方向是“向下”的,此即为“下降凝聚”,这一义理可以借助“多重三分法”得到合理说明。

【杨泽波】再议“善相” ——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三

道德之心创生道德存有,本质是以道德之心影响天地万物,既如此,其对象即已经脱离了“物之在其自己”的身份,无论如何不能称为“物自身”。天地万物受到道德之心的影响便有了道德之相,这种道德之相即为“善相”,与之相应,两层存有应是“善相”的存有和“识相”的存有,而不应是“物自身”的存有和“现相”的存有。

【杨泽波】“太虚即气”之“即”当为“是”义考论——对牟宗三解读的反思

牟宗三将“太虚即气”之“即”解释为“不离之即”,属于“六经注我”,意在凸显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传统,以完善三系论的分判。我们可以借此消化牟宗三的儒学思想,但不宜认为这就是横渠思想的原貌。不明白这个关系,受牟宗三影响形成先入之见,是造成目前横渠研究多有混乱的根本原因。

【杨泽波】“积淀说”的传承 ——纪念李泽厚先生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征,与这个特征相对应,在思想界都有若干领军人物,他们肩抗大旗冲在前面,引领着千军万马,代表着那个年代,代表着那段精神。在中国哲学史界,上世纪20年代的胡适,40年代的冯友兰,60年代的侯外庐,皆是其例。上述人物的地位或有争议,但说李泽厚先生是80年代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少有不同的意见。

【杨泽波】先在性与逆觉性的缺失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论仁的内在缺陷的分析

仁是儒学的重要概念,儒学的各家各派无不论仁,但具体方式并不相同。孔子、孟子所论之仁有明显的先在性和逆觉性的特征。荀子不承认仁有天生的因素,不了解化性起伪的结果在处理伦理道德问题之前早已存在了,更不明白逆觉是求仁的根本之法,其所论之仁只与善或道德同义,不具有道德本体的性质。切不可因为荀子也讲仁,就认为其思想系统中包含···

【杨泽波】儒家生生伦理学三分法的理论效应

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创立三分法,突破理性与感性两分法的局限,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核心特征。在这一新方法的视域下,不仅可以划分出两种不同的自律,即仁性自律和智性自律,从而解决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内在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弥补李泽厚“情本体”的内在缺陷,在保住本体的前提下,保留仁性重视情感的特点,凸显···

【杨泽波】三分法视域下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有机融合

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关系,是儒学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大问题,被人誉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牟宗三、李泽厚都曾试图对此其加以综合,但效果都不理想。借助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三分法,这个问题有望得到合理解决。所谓三分法即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以打破西方感性与理性两分模式的一种方法。

【杨泽波】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三”

在中国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儒家的天地人相参是“三”,心统性情也是“三”。但这个“三”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一个完整理论系统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人们大多语焉不详,更没有意识到它应该是一个普遍的思维方式。我的使命就是发现这个“三”,并由此建构一套系统的方法。这一成果是儒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杨泽波】三分法:儒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孔子思想诠释引生的变革

与西方道德哲学理性、感性的两分格局不同,孔子自创立儒学之始,其思想就有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儒家生生伦理学通过对于孔子思想的诠释,创建了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以区别于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格局的一种方法。

【杨泽波】做好“常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对一种流行观点的修正

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一概念具有难以否认的负面色彩,这种倾向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思路与其不同。儒家生生伦理学以伦理心境解说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这就决定了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在本质上属于“常人”的范畴。虽然追求善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此,但这一步工作仍有重要价值,并非如人们想象···

杨泽波 著《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出版暨结语、后记

中国文化有鲜明的特色,儒家作为其主流,自有卓绝独到之处。本书以内觉为阿基米德之点,从孔子学理中分疏出欲、仁、智三性,证成了三分法,强调孔子思想实际为三分结构,全然不同于西方通行的感性、理性之两分。

【杨泽波】为什么要关注“生生”问题——《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绪论

“生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常为人们使用,近年来更为一些学者关注,连续发文加以讨论,或确定中西哲学之不同,或探讨以此重建中国哲学之可能。我高度评价这些学者做出的努力,但我关注这一问题与时下研究有所不同。我的重点在于探讨道德本体与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包括空间加入道德本体之中,以对儒家传统的思维范式进行彻底的变革。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