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不仅平三监之乱、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局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曾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生卒年月不详),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被后世称为儒学先驱,儒家“元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删定《诗》《书》、制定《礼》《乐》,晚年阐释《周易》并修订《春秋》,门下弟子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人。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乡里不仅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与社会基础,也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秦汉乡里社会与国家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与国家治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观中山大学刘中国、黄晓东两位学兄合著《容闳传》,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学问功夫、文化力作。
“儒家思想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义’这个字,我们在对AI进行道德设计、原则制定、推荐标准制定时应持续对其灌输‘义’的内涵,而不要只强调效率和利润权重。”
在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的陈氏家族声名远扬。这个家族在山西泽州(今晋城),跨越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大学士陈廷敬更是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清初社会的重建贡献卓越,备受康熙帝赞誉,称其为“是极齐全底人”。乾隆皇帝也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彰显陈氏家族的···
2025年是正定文庙祭孔释奠礼恢复举办20周年。今乙巳春仲上丁(3月9日)释奠在即,特于近期陆续刊发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中记载的金至清代正定府、县两座文庙(庙学)相关碑记,以了解古代正定庙学沿革及功能之梗概,敬请关注。
2025年是正定文庙祭孔释奠礼恢复举办20周年。今乙巳春仲上丁(3月9日)释奠在即,特于近期陆续刊发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中记载的金至清代正定府、县两座文庙(庙学)相关碑记,以了解古代正定庙学沿革及功能之梗概,敬请关注。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
昨日发一组笔记,仓促之间,别字太多,不胜改正。遂删去重发。评论区精彩留言,附后。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宋代“理学开山”周敦颐(号濂溪先生,世称周子)的文集独具特色,包含了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是我国传统文献宝库中的珍贵个案,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周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迭经元明清,并延至近现代,总计40多种。这一连绵不断、宛如奔流的编纂史,是一部接力守护和弘扬理学···
语言研究需要建立在可靠的语料基础上。春秋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选择何种语料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特征,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对此,在选择春秋语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我国大陆的学术界一般把《易经》《易传》统称为《周易》,而我国港台地区以及国外学术界则通常把《易经》《易传》都称为《易经》。《周易》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是“五经”之首,也是“六经”“十三经”之首,其思想博大精深为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所重视,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几千年,而且对亚洲及世界文化产生也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
燕飨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国君、诸侯招待贵族、贵族之间等不同层级。该书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结合相关传世礼典文献,以先秦至东汉时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国”(Early China)所述时段]燕飨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祭礼与飨礼的关系、飨“尸”的过程,以及古礼中“宾道”等问题。有利于加深对宗周礼乐制度的理解,以及···
我从历史中走来,亦将回到历史中去。
2月16日上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迎来了第五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第三讲课程。本次课程邀请到了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绍兴文理学院鉴湖特聘教授、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潘承玉院长为学员带来了题为《儒学视野中的科举考试制度与阳明心学》的精彩讲座。潘教授的讲···
孔府旧藏的砚台年代以清代为主,该时期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出现大量的文人用砚和自制砚品。孔府旧藏砚台更精益求精,不仅选材名贵,而且注重装潢,制作考究,造型多样,其中不乏名家题句篆刻。
明清之际中国礼仪之争涉及对中国祭天、祭祖和祭孔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宗教的一般理解。礼仪之争起因多样,涉及教廷与修会、修会与修会、国家与教廷、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利益之争,也涉及神学派别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