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召开

5月21日下午,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和济宁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在济宁市召开,国内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尼山,共谋文化“两创”实践路径,共商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大计。

诵读中华经典:在创新中传承 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常常有这样的时刻,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比如,遨游在历史经典的长河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领略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又似乎走进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雅致。

第七届孟子思想研讨会暨首届孟学社团联席会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月13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孟子研究院、天津孟子文化促进会及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承办的“第七届孟子思想研讨会暨首届孟学社团联席会议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易舜】文萃天府 家风悠长

天府之国,山川壮丽,人文深厚。四川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文化世家,他们或以经学立身,或以文学名世,或以史学传家,探寻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家学、家风、家训的深远影响。

【韩星】天下归仁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冲突的根源,相反为化解各种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

王琦 著《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出版暨后记

本书是迄今学界第一部有关“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的专著,也是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曾振宇】孔子仁学被忽略的理论面向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会提出几个独创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尽意”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罕言性与天道”误导,对孔子之仁与人性内在关系缺乏深···

【谢炳军】殷周之际天人思想之新变

从传世文献和甲骨卜辞看,殷周之际,天人思想发生了三次新变,在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这个时期对天命转移因素的思考和王者受命的主题叙事,点燃了先秦道德思潮的导火线,将天命与王德合二为一、将敬天和保民视为天命所归的主因,是周人思考天人关系的重大发现。

【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在述及两宋理学的发端时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

【韩星】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董仲舒认为,《春秋》以仁为本体,倡扬德治仁政,反对武力服人,“《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查洪德 王珏】如何评价元代《诗经》学

自清人皮锡瑞定性元明为“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历史》),学术界一直公认元代是经学的衰落时期。在《诗经》学领域,则认为元代《诗》学“皆本《诗集传》,无多新说”(鲁洪生《诗经学概论》)“墨守朱子之诗”(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无成就可言。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元代《诗经》学,可能会得出大不相同的认识。因为正是在元代,朱熹《···

【黄黎星】易道与天文:文化蕴涵之探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研讨会征稿通知

书院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对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06年举办首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学术研讨会以来,至今已历九届,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书院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刘召禄】从《文镜秘府论》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从儒家思想在古代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史来看,平安时代是儒家思想在日本传播和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后来出版的“敕撰三集”、《文镜秘府论》以及《和汉朗咏集》等汉诗集、文论集,承继了儒家思想中“诗言志”的“诗神”。

【姜广辉】研究经学,不能没有理论 ——我近三十年经学研究历程中的理念与心得

关于“意义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不同个人、不同学派会有所不同。但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的意义信仰,就是我前面讲的“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这是传统中国意义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千百年来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最重要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义的信仰”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而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必须与民族文化···

第一个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

正是激愤于西方对真正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误解,为纠正西方不恰当的翻译而产生的负面效果,辜鸿铭开始有计划地翻译儒家的经典。从这一目的出发,他的《论语》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释译”,即彻底理解《论语》每一句的意思之后,用优雅的英文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虽然,现在翻译界许多人对辜鸿铭的这种翻译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没有完全忠实于原···

给孩童培植“中国心”——蒋庆先生谈少儿读经

“一个民族没有了经典,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没有了未来与希望。中国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亡经典’的时代,最紧迫的文化任务就是复兴经典。复兴经典要做的事很多,但第一步则是少儿读经。所以,当代复兴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就具体落实成了少儿读经。”

【洪澄】孔子“有教无类”思想重构及其现代意义

“有教无类”不是关于受教者的事实判断,而是关于施教者的价值判断,要求施教者平等对待具有不同个体背景的受教者。“有教无类”既不属于精英教育,也不能被解释为平民教育,而更接近一种公民道德教育,其目标不是站在统治者维度的“化民成俗”,而是培养“君子”。

【颜炳罡 吴奇萍】儒家,还是杂家?——《颜氏家训》思想归属辨析

从《颜氏家训》作者的家族文化底色、思想来源、作品主题、核心价值来看,《颜氏家训》的思想归属是儒家,而不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杂家。第一,从《颜氏家训》的“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学术追求与使命担当来看是儒家而非杂家;第二,从《颜氏家训》的“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宗旨来说,是儒家的齐家之道,不是佛家的出家之法;第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