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炎】蜀中觀禮記——敘永李氏宗祠家風培訓見聞錄

此行專為觀摩請益,然親歷之境,實令心魂震撼。方今世風澆漓,宗法式微,竟有斯族焉:門風肅穆,宛若幽谷芝蘭,誠難想見。

【陈赟】精神突破视阈中的天人问题和古今问题

精神突破前的原初宇宙论秩序并无超越性和历史性可言,精神突破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性变革,该变革背景是精神突破导致了实在经验在人性意识中的分层,通过这一分层,自然与历史、人道与天道、实然与当然、事物秩序与话语秩序、心理与物理等一系列分化成为可能,人由此而成为天人之间、古今之间的居间存在者,超越性与历史性成为人性的···

【乔飞】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法理构成

揆诸典籍,董仲舒的“三纲”以天道阴阳为其法理基础,主张人伦关系以“合”为前提,也以“合”为目的,其人伦之“分”是“和合”前提下的“分”,其人伦之“合”是在“分”基础上的“合”。在司法实践中,董仲舒也注重对卑幼权利的保护。“天道阴阳”“象天受命”“分合和兼”“关注卑幼”是董仲舒“三纲”思想不可分割的法理构成。学界之所以对董仲舒的“三纲”产生···

【里寺西】人受体与心性主体: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分野及其与基督教圣灵论的比较

本文试图通过"受体-主体"的分析框架,系统比较朱熹与阳明在良知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并以基督教圣灵论作为参照系,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李竞恒】三星堆的核心是中国文明——论三星堆文化与早期中原文明的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唯独只有中国古代文明通过“青铜—玉器组合”来表现最高政治、宗教和礼仪权威。三星堆文化和早期中原文明一样,都使用“青铜—玉器组合”作为礼乐制度的最高表达。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太阳鸟,表明早期文献中扶桑—十日的中原式的宇宙观已传播到古蜀,并被三星堆人群所接受。三星堆文化中既有来自中原“夏礼”的元素,也有来自“殷···

【葛奇蹊】近世日本“理学”译名考辨——朱子学的“理”与西方哲学的接合

对“理学”译词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日本知识人对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考。“理学”译名接合东方传统与西方哲学,在日本接受近世乃至近代西方哲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出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传统对于东亚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任俊华 梁晓阳】“中”:从方位坐标到文明基因

汉字“中”,是解读中华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符号。从早期文字的“旗帜”伊始,逐步演化出超越空间方位的深层含义。

【朱红】永嘉学派的“理财”观探析

永嘉学派从南宋的现实状况出发,将财政管理升华为“治理手段”,强调其服务于民生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将经济治理的重心从“分配”转向“生产”,注重通过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财富增长;突破了传统儒家“讳言财利”的传统,将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视为共生关系,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民富国强的双赢。永嘉之学的根本是“经世致用”,提倡“讲实事···

中韩学者孔子故里共话《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

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2025)8月8日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釜山大学、首尔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探讨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深化中韩学界对儒家经典的创新性诠释,推动东亚文明交流互鉴。

【孙君恒】君子之行在日常

君子言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比皆是。践行君子文化,需要在日常着手。人生平凡的日常,的的确确平凡无奇,可是日久则从平凡趋向非凡的境界,孕育和体现了君子人格理想。

【张健】从“陋”与“乐”看君子安贫乐道

山东曲阜明故城内有一座颜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颜庙内有一座亭子,名曰“乐亭”,乐亭不远处立有“陋巷故址碑”,“陋巷”便是当年颜回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乐亭”和“陋巷故址碑”都是为了纪念颜回而修建的。奇妙的是,“陋”与“乐”这两个反差极大的字,却都用在了颜回一人身上。

立德树人·文明传承:第三届公益国学亲子夏令营圆满结营

2025年盛夏,由尼山圣源书院和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公益国学亲子夏令营,在朗朗书声与浓浓温情中,于8月4日上午圆满落下帷幕。一场庄重而充满文化韵味的结营仪式,为这十天的成长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成长印记与温暖回忆。

山东大学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8月9日,由山东大学主办,人文社科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威海举行。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出席会议并致辞,校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主持开幕式。

【周永西】流型范物——中国虚无思想的起源及其与形而上之道的关系

周永西,独立作者,从事中国哲学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研究兴趣亦包括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之沟通。

【姚海涛】批判汲取与熔铸反哺——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的作用新探

荀子较早便走出了“尊鲁卑齐”的文化偏见,甚至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认知高度。从对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批判汲取维度观之,荀子实现了宗周文化视域下的多元与一元间的平衡,功利与仁义间的折衷,王与霸、礼与法的合流。

【黄诚 王新明】百年王阳明研究综述

近年来,阳明研究聚焦阳明学之本体论深化与当代价值转化,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与专业交叉、学理与应用融合的立体性研究格局,彰显了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文明对话中的生命力。研究立足学术史脉络,从哲学思想、文化传播、文献考据、概念史、区域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维度,并聚焦于阳明学概念、现代学科语境、研究方法···

【赵正泰】从简化礼制到情理自然:孙奇逢酌礼思想研究

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的大儒在晚年撰成《家礼酌》一书,继承了《朱子家礼》爱敬为本的家礼学思想,又受吕坤情礼相称的疑礼思想影响,将礼进一步从经礼学中剥离出来,以主体实践的简易性追求心性的自然呈现,借理学阐释礼学的实践价值。

【刘静芳】从“本”到“至”:孟子性论新诠

对孟子性范畴的理解还存在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性是“本”之所“至”,它既不是起点(本),也不是过程,而是终点(至)。基于以“至”为性,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前两种观点,而且可以破解孟子人性论的种种疑难,看清儒家人性论在道、墨挤压中的转进以及中国心性论思想流变的历史和逻辑。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成功举办

本次盛典以“经典共鉴·和合之美”为主题,在原创话剧《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拉开序幕,通过《天地仁和》《朋自远方》《和合天下》三个篇章,深度解读儒家经典的永恒魅力,演绎诠释“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现场揭晓了“国际组一等奖”“成人组一等奖”“青少年组一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一等奖”“优秀作品指导”“优秀演绎作品”···

【儒家邮报】第41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8月11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