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成立首家国立孔教高等学府,宗教部长出席典礼,中国大使祝贺

作为印尼首家国立孔教高等学府,SETIAKIN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印尼宗教教育体系的完善,更预示着孔教精神将在印尼社会发挥更深远的教化作用。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印度尼西亚捐赠了一尊孔子巨型雕像。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王鸿】“孔教”的再造与五四时期“主义”观念的兴起

自戊戌变法时期“保教”议题兴起后,清末知识分子围绕“宗教”观念展开的诸多讨论,便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重要面向之一。到了民国初年,孔教论者更是深入辨析“宗教”观念,创造性地将“孔教”视为一种超越西式神权宗教的“人伦日用之教”,希望借此解决民初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危机。

【张俊纶】《梁甫吟》解

《梁甫吟》,为比肩李白另一名作《蜀道难》者,仙风道骨,神逸飞扬,历来为人颂美。然其中多句,今之鉴赏者未能正解,致使全诗扞格难通。余今试解之,以求教于师友,实怀延伫之诚也。

【张俊纶】《文心雕龙》学习札记(二)

《原道》: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啓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马飞骧】圣门之“学”

何故“学而”第一?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马俊】王船山对朱子仁学的反思与重构

王船山通过对朱子仁学的反思,构建了其基于气本论的仁学体系。他反对朱子将仁视为“心之德,爱之理”的观点,主张仁是“心之实”“理之爱”和“天之心”,强调仁作为人心本质与宇宙法则的统一性。他通过“体用相胥”原则区分知觉之心与仁义之心,指出“求放心”实为“求仁”,并批判朱子思想中隐含的禅学倾向。

【刘洋】阳明“四句教”里的“穷究无尽”和“彻上彻下”

从阳明天泉论道时指点“四句教”的要义出发,回溯阳明龙场悟道后在讲学传道中逐渐突显的教无定法、“无”之境界这两条线索和“复其心体”“虽至圣人,穷究无尽”的要点,并舍弃线性、唯一、单程的工夫路径执念时,可以推想,“四句教”顺次组成了一个从初学至圣人普遍适用的动态环形线路。

【闫春新】从《公羊传》“尊王”传意到何休“王鲁”新说——兼论《公羊传》贬“时王”之衍义

汉代《公羊》学家尤其是何休,进一步发挥以“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假鲁以当王之法”,诠发出颇具齐学特色而又深刻影响中古经学的《公羊》“王鲁”说。这一“尊王”新义,其实就是理论上尊假托之“王”,而非现实中的尊“时王”。这虽似脱胎于《春秋》之“尊王”大义,而实违背了《春秋》尊崇作为“时王”的周天子之孔子本意。

【彭卫民】“最喜礼文同一脉” ——明清时期《家礼》东亚化与中华礼仪文明共同体

明清之际《家礼》东亚化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在地缘、族群与国别间的相互审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为汉文化圈建构“中华”主体地位、书写“中华”身份认同贡献了典籍智慧。通过礼书的交流互鉴,周边国家以“华夷一也”的中华观阐释文明的连续性与多中心论,更在超越血缘、地缘与族群认同之上建构“礼仪文明共同体”以展现其同中之异与···

Brian Bruya、李文文译《孔子家语》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山东大学访问学者Brian Bruya(柏啸虎)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文文联合翻译撰写的《孔子家语》英译全本及其哲学提要,由国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该

【崔罡】儒家哲学的存在之思——“生活儒学”的廿年之旅

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是21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和哲学创见之一。自2005年《“生活儒学”导论》[①]发表以来,历廿年之旅,生活儒学已深化和拓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系统。值此特殊的时间节点,对其探索历程、思想系统和理论要义进行完整梳理,以期回应学界的部分争议和误读。

王琦 著《中国儒学通志·宋元卷·纪年篇》出版暨后记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之一,是《中国儒学通志》宋元卷的纪年部分,主要内容为宋元时代的儒学编年:不仅对重要学者的生平、著作、活动等进行了著录,而且注意从国家层面重点突出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以及立学兴学、科举取士、政治改革等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尤其对···

第十二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11月15日,第十二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开幕。全国180余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经典的专家学者齐聚岳麓山脚下,共同探讨新时代儒学研究与普及推广的创新路径。

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湖北荆门召开

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于2025年11月15日上午在湖北荆门举行。本次会议以“陆象山与宋明理学的新展开”为核心论域,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及各省市的专家学者。

“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山东大学、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中国曾子研究院、《曾子学刊》编辑部、泰国中文教师学会、泰国皇家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

【杜立昊】古调归思物候新——《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的理势往复

《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后简称《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是任锋“治体”系列论著的第三部。此书接续了作者的一贯思路,与更早的《道统与治体》《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一道,构成他对现代中国立国问题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书中业已包孕而生出新的思想方向和进展,只是时常与旧有思维模式和表述缠绕,因此有待进···

【张齐】天道的是非——《史记·伯夷列传》刍议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思考凸显于对天道之是非的探讨,尤其体现在《伯夷列传》一文。他特意将其置于列传首篇,以夷齐相让之事,彰显了理想政治应有的“贵让”之道,含蓄地回应了天命与政权鼎革关系的难题。他又通过独特的行文章法,引出天与善恶报应的关系难题,明确表达了对天赏善罚恶的质疑。在天道难以保证德福配称的现实处境中,司马···

【中保和】《原始儒学——邹昌林老师著作摘编》序言——纪念我的导师邹昌林先生

我的导师邹昌林先生已经去世快五年了,再过几天就是五周年。我也已经五年未再看到他的音容笑貌。前两天从一位师兄那里听到邹老师生前的同事回忆他生前的一些事迹,我听到后油然产生思念之情。因此又打开邹老师的著作重温老师的思想,看着看着,似乎看到了他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样子。

【李先义】“天——心——事”:胡宏思想体系的《易》道基础与理论特质

胡宏所传承的是《易传》《春秋》“孔子—董仲舒—宋初三先生”的历史传统,坚守儒家“乾父坤母”的宇宙图景,以天为最高存在,并用“心以成性”的实践活动来重建天人之间的连接,将心性之学内嵌于天人之学的理论框架,其“天(性)—心—物(事)”的理论不仅是对“天生—地长—人成”传统的维护传承,也是其深化拓展

【刘东】思想,在当下与永恒之间——由李军《孔子新证》一书想起的

在这个意义上,正因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世界就注定会是“立体”的。也就是说,尽管他接着周公提出的“人生解决方案”,肯定是首先为了解救自己的同时代人,然而,凸显在那种“解决方案”中的价值理念,却足以长久流传到自己的身后,从而成为一种“超时代”的人生理想,并且由此而千古不磨地垂范于后世。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