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临沂孔庙,您看什么?
衢州官方25日发布消息称,当地时间24日晚,原创音乐剧《南孔》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开启首场海外巡演。这部以儒学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是该音乐剧首次在海外商业演出,更让发源于浙江衢州的“南孔”文化首次登上世界舞台。
在大二伊始,通过马原课认识了杜老师,进入了明明徳读书会,开启了《论语》的诵读。每天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共同诵读,如同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围坐论道,那些简洁隽永的字句,历经岁月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诵读满55天了,也读完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四篇,从治学修身到处世为政,字字···
一场跨越海峡的学术对话,一次绵延数代的师道回响。近日,台湾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著名学者徐泓教授夫妇到访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在与冯哲院长的座谈中,深情追溯了其师——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的身教言传,让此次交流成为两岸文化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马来西亚槟城的五福书院(五福堂)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州华侨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五福书院的由来,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近年来,东亚儒学、东亚朱子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
清代为传统经学与经学史研究一大盛时代,涌现了众多的经学家,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而至晚清,经学家更因应时代之巨变,在经学研究中寓涵着如何“经世致用”之反思,他们提出的问题、解读经典的思路,对我们理解经典、重新阐释经典,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桂花香满正宜秋。在阳明先生诞辰553周年之际,10月31日,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绍兴启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阳明学者、阳明行迹地代表以及教育、企业、社会治理等各界代表近500人齐聚古城,共同探讨阳明心学如何为个体成长、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一是史思互动中的文明论哲学成果不断涌现;二是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复兴未艾方兴;三是继续基于生生思想创构思辨性哲学体系;四是对诸子学与经典的多维研究持续推进;五是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取得新进展。
2025年10月29日,恰逢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河北省儒学会与石家庄北附学校联合推进的“中华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之家长课堂迎来第九讲。
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学术史,这些概念在学界来说,通常辨析得不是很清楚,往往一边混着用,另一边又刻意地去区分。当然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一般在传统来讲,我都把它归为学术史。我年青的时候,约1986-1992年,曾经在中国文化大学跟辅仁大学教授清代哲学这门课,就用钱穆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教本。
近日,“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南平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创新发展、全球文明倡议下的朱子文化国际传播、两岸朱子学与中华文化认同、文明交流互鉴与朱子学青年对话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朱子文化普及与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充分的交流讨论。
2025年10月26日上午,南昌首届罗珠文化节暨祭祀大典在江西南昌顺利举办,来自全球各地一千余名罗氏后裔参加了活动,孔子学苑佾舞队第五次受邀参加祭祀大典。本次祭祀大典由南昌豫章罗氏主办,并由江右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传统礼乐传习中心主任李山莺老师担任活动总策划、礼仪总指导。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孔子学刊》是孔子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孔子研究院地处孔子故里曲阜,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研究孔子思想与儒学的专门机构,致力于建成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高地。为进一步发挥孔子研究院的在儒学研究的独特作用与影响力,加快学术建设成果的呈现与转化,自 2026 年起,《孔子学刊》将恢复出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
《曾子学刊》以书代刊,是以曾子与儒家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主办。自2025年起每年出版两辑,现向学界同仁征集2026年上半年(第九辑)稿件。
在 “内卷” 与 “焦虑” 交织的当下,鉴知先生始终以教育革新者的姿态,深耕心性教育领域二十余载。
《錦瑟》為詩人思念一彈瑟女子而作。聆聽彈瑟者,即李商隱本人也。彼此曾有情愫,然終於睽隔,故詩人之思念與日俱增也。此詩乃用典之傑作,克解此詩,則所有用典之作迎刃而解矣。庖丁之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是之謂也。
该公案首先涉及的冲突在于亲亲与尊尊的轻重权衡,但儒家伦理学不是普遍义务伦理学,判断时不是仅依凭抽象原则,而是在不同的分位名号与具体情境中寻求中道。礼制可以被用来理解轻重亲疏的常态结构,但是当现实遭遇秩序崩坏或者伦理困境时,就不能顺畅兼容现实中一切复杂情境。
《中庸》经筵进讲及其向最高层的传播,是研究宋代《中庸》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邢昺为真宗讲《中庸》、到仁宗以之赐新及第进士,再到真德秀为理宗读《中庸》,并成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不断被诠释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