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至圣先师,赓续中华文脉。9月27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文庙举行2025年祭孔大典。书院师生、湖南大学附属中小学生及各界嘉宾共400余人肃立于文庙大成殿前,向孔子行三鞠躬礼,齐诵经典与学规,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
9月28日上午,杭州孔庙举行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76周年。本次大典以“礼敬和合”为主题,采用宋代祭祀模式,吸引了社会各界代表及市民群众参与,共同缅怀先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8日,山东济宁曲阜举行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
“仁礼天下·和合大同”,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将在曲阜孔庙举行。目前,大典迎宾开城、开庙、启户、公祭仪式(乐舞告祭、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关键环节已进入紧张彩排阶段,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
如果有一种祭祀仪式,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同感,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即使被称作夷狄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要对被祭祀的那个人顶礼膜拜。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在杏林手持卷牍为众弟子传道授业时,或许未曾想过,今日的家乡山东曲阜,正有一批批学子循着他的足迹,开启“跟着孔子研学游”的旅程。
以数字人文视野为切入点,基于CNKI数据库1990—2024年的7043篇中文文献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1983—2024年的317篇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
2025年9月17日晚上19:00-21:40,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船山论坛第7期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主题为“天下之无:以王船山为中心的考察与反思”。
2025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19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为“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教授董平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老师主持。
曾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创新协同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主编。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经学也既包含哲学、文学、历史的内容,又需要自觉地向这些方面辐射。事实上,只要与国学具有相关性,就同时具有经学意义。也就是说,眼界需要放开,应同时着眼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学术。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在那幽绿斑驳的青铜器上,一个个凸起的文字,自西周时期就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梦中,似乎在等待黎明的来临——拉一片曙色,挹一掬晨露,将那些文字一个个唤醒,再进行一番洗濯。不过,其中有两个字从来就没有睡着,那两个字就是“吉父”。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多方智慧,从政治制度、伦理价值、文化认同、社会建构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董仲舒学说及汉代儒学如何深刻参与中国社会之形塑历程,又如何持续影响中华文明之演进路径。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2025年9月1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山东大学专家讲座第五讲暨儒家文明论坛第122期在知新楼A座2106会议室举行。
9月23日下午三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亲亲”,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2025年9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报告暨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53期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