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先生有几种关于宋明理学的旧著,这几部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了。七十年代末他即转向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成就卓著,至今笔耕不止。杨先生那几种宋明理学的旧著,我当年都读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的论著之得与失,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春和景明,桂川溪畔,弦歌再起。4月7日,“婺州儒风怡和礼乐”2025孔子文化春会榉溪会场在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举行。
邛崃大同乙巳年诗礼孔山孔子文化节圆满举行
孔、颜、曾、孟四氏嫡裔跨越时空再聚首,礼乐嘉年华数万人参与再现“舞雩之乐”。2025年3月31日,“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曲阜尼山圣境举行盛大开幕式。4月1日上午,两岸青年同祭孔在曲阜孔庙举行,“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在济宁学院举行。4月1日下午,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在济宁学院启动。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修改后出版。何休作为汉末公羊学的代表,其公羊学不仅反映了汉末的社会政治,同时也融合和吸收了两汉的学术成果。既有对董仲舒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吸收与领会,亦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清代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集中国古典学术之大成,由此衍生出的“四库学”包罗万象、意蕴丰富而不离文献考据之宗。今日科研率以求真存实为尚,故四库之学渊源虽古,其命维新。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始设于2016年,迄今已历九届,鸿儒往复,新义云集,会上既有诚挚热烈之讨论,会后复择其优异者结集刊行,为相关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薪火传百年,思想照古今。自1915年8月20日创刊以来,《船山学刊》始终坚守传承弘扬船山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使命,汇聚了众多学者的精思睿识,为推动、拓宽和深化船山学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钦明书院理学班由钦明书院每年暑假定期开办,以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毕业生为主体,面向全国的儒学同道开放。理学班以《四书》、五经、宋五子书为常习书目,并以此为依托,专力于促进儒家学者之间的学问交流,以求学问趋于缜密纯笃、见识趋于正大开广、讲论阐明趋于简当条畅。现拟于乙巳年暑假举行第九期会讲活动,会讲持续一周左右。···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学问者,日讲习,则恒有新。此所以夫子深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也。人生而蒙,若无师友则愚。
承先贤"即物穷理"之训,启后世"智周万物"之新。自元晦先生"理一分殊"之说立,八百载间典籍浩若烟海。专家学者前赴后继同心同德秉持"为往圣继绝学"之志,积数十年之功,广搜海内外孤本善椠,今欲借数字鸿术,建文献渊薮。冀以现代科技稽古钩沉,用智能算法辨章学术,使先贤精神焕发新辉,令典册奥义通达寰宇。
“儒林论坛”源于庞朴先生创办的《儒林》杂志,设立此论坛的目的是继承先贤遗志,凝聚学界共识,共同推动儒家思想的返本与开新。第二届“儒林论坛”拟于5月中旬在济南举办,以“汉代儒学”为中心,诚邀硕学鸿儒切磋论学。
2025年4月4日清晨,曲阜孔林松柏凝翠,庄严肃穆,乙巳年清明至圣林孔子后裔祭祖大典在此隆重举行。600多名海内外孔子后裔代表齐聚孔林,慎终追远,缅怀先祖功德,传承诗礼家风。
2025年3月28日至30日,“明清哲学的文献基础与知识谱系”学术会议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30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由岳麓书院主办,岳麓书院宗教学系承办。
百余年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托名大禹治水而作,故称《禹贡》。作为《尚书》中托名大禹治水的经典文献,《禹贡》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系统展现了早期中国对疆域治理的创造性思考。《禹贡》奠定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础,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诗经学历史源远流长,研究路径也丰富多样,除了义理辨析、名物考证、文字训诂等方面的文本阐释外,还产生了独具一格的图绘传统。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诗经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19CZW010)指出,诗经图作为经典的视觉化延伸,将审美感受、知识积累、伦理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了理性与感性、图像与教化的深层融合。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一种重要治理模式,在历代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
4月4日上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明末大儒刘宗周把自己毕生倡导的“做人之方”记录于《人谱》一书。《人谱》作为刘宗周最系统的一部哲学文献,其在儒家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四书章句集注》之于朱熹、《传习录》之于王阳明、《明夷待访录》之于黄宗羲,对于明清之际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具有典范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