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从农耕文明到数智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工业文明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大工业生产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是征服被征胜的对立关系,由是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和经济增长的极限使人类生存陷入新···

李竞恒著《论语新劄——孔学的历史世界(修订版)出版

本书是作者于2014年出版之《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一书的修订再版,增订十余万字,另附作者《孔门封建考》《论周礼与习惯法》《试论原始儒学的重商和自由贸易思想传统》论文三篇(原刊《孔子研究》、《天府新论》)。许多考古知识丰富的读者,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很少关注《论语》的研究。而很多关注经典的读者,则常情怀有···

【潘斌】刘宗周的礼论与明清之际礼学的兴起

刘宗周重构的“本体—工夫”论将阳明后学所割裂的本体与工夫加以弥合,并特别强调工夫对于本体的意义。而刘宗周对礼的重视与对礼教的推崇正是其所重构的“本体—工夫”论的重要内容。刘宗周端肃严毅是礼教在人的道德和修身方面的体现,而以具体的、实有的礼为修身应事的准则是对阳明后学强调自发和流于肆情恣意的纠偏。刘宗周的礼论对明清之···

【吴飞】论中国思想中的“超越”

若全面比较中西宗教与哲学思想,需要认识到,从蒙昧自然到文明建构的启蒙,再从文明跨越到神圣,是西方超越论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中国儒道思想均有文明对蒙昧的超越,但较文明更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圣,而是天道自然。从文明建构到天道自然,同样可视为一种超越。而天道自然与蒙昧自然是相通的,因而这双重超越性既有断裂,又有回归,构···

《我如此努力地活着》出版暨译后记

本书由哲学教授克兰西·马丁创作,内容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哲学文本,部分是行动指南。作为回忆录和哲学的结合体,它带有自我帮助类书籍的少许特征。作者在本书中做出了一种诚实的尝试,向读者展示他的挣扎和逐渐克服这种思想困扰的历程。

【顾家宁】人本、国家与自由:萧公权的现代儒学观

基于政治哲学视角,萧公权对儒学的现代价值转化聚焦于国家理论和自由观念两大问题。在国家理论方面,孔子对人性、人伦、人格的肯定,可以为现代国家的伦理奠基。就自由观念而言,儒学以仁道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以良知维护个体道德尊严,以教育培养理性心智,可以促进“遂生达意”自由秩序的实现,纠正古典自由主义的偏颇。

【儒家邮报】第41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8月17日

推动传统书院活化和新型书院发展 ——石洞书院成功承办首届书院文化发展论坛

2025年8月7日至8日,首届书院文化发展论坛--建构现代化书院的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心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抱朴讲堂和东阳市石洞书院共同承办,曲阜儒家文化科技研究院和曲阜论语研究会协办。

【杨朝明】“君子豹变”成就人格

《周易・革卦》有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短短数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期许。

【朱勇】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中正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通过个体情感与行为方面的“不偏不倚”,反对走极端、行偏激的“过”或“不及”,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允协与社会秩序的平稳安定。

【刘冬颖】孔子眼中的人与自然

综观《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孔子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以仁心观照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他“乐山乐水”,徜徉于大自然的美好;他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环保主张;他“杏坛设教”,以天地自然为课堂传道授业,还常常以大自然为喻,类比论证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生态价值观。

虢国考古拓展两周历史文化研究新视域

8月9—10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会议以考古学与文献历史的深度融合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学术观点。

【邹家兴】从周道看西周国家治理

交通道路作为重要的战略设施,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先秦时期,西周王朝为实现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统治,便已构建了连接王都和四方边域的道路交通网络。这些道路在《诗经》等周代文献中被称为“周道”“周行”。

董平/余柯嘉著《<浙学大家>之王阳明:知行合一》出版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伟大儒学教育家——王阳明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内容包括年少故事、龙场悟道、治理庐陵、讲学故里和平乱武装,呈现了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和当代意义。全书以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其思想理论为纬,介绍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活动和政治、军事、教育···

全国首届论语大会暨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校长论坛在郑州举行

2025年8月8日至10日,全国首届“论语大会”暨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校长论坛于郑州隆重召开,这场国学教育盛会,可谓大咖云集,名家荟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魏恒】孔氏南宗文献数据库:探索儒家文化的南方脉络

在中华传统文化版图中,儒家文化地位举足轻重。孔氏南宗作为其重要分支,可追溯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率族人南渡,奉楷木像避乱江南,宋高宗赐家衢州并敕建孔氏家庙,衢州由此成为孔子后裔世居地,衢州孔庙成为与山东曲阜“北宗”相对的“南宗”。“孔氏南宗文献数据库”的诞生,为探索这一南方脉络提供了全新路···

“中国阐释学的传统与当代建构”圆桌研讨纪要

近年来,我国学界积极推动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阐释学已然成为一门显学。

《清代学术史文献丛刊(初集)》定稿会在扬州顺利召开

2025年8月7日,《清代学术史文献丛刊(初集)》定稿会在广陵书社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邀请清华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清史研究专家参加书稿讨论,广陵书社社长刘栋、副总编辑方慧君、第二编辑室主任李佩、第二编辑室编辑戴敏敏、刘博文共同参会。

【于文博】马一浮“六艺之教”及其融摄宗教观

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六艺之教”对儒家宗教性进行了系统构建和全面阐释。在“六艺之教”中,“六艺之道”作为价值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根源,“六艺之书”作为经典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载体,“六艺之人”作为实践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追求。“六艺之教”融通佛教,将佛教视为其阶段形态予以深化,同时调动佛教的思想资源对治功利之学。“六艺···

【廖璨璨】方以智儒教思想中的经世治教观

方以智融释了易学的思想资源来阐发经世之学,通过对治道与治法关系的重审,在明体达用的哲学层面回应了如何重塑儒教价值来“以实救虚”。方以智的治教观提出了“治心”与“治世”并举的经世思想、修身与致用并行的实学精神,肯定了儒家设立名教的合理性,详述了有为之治的必要性,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无名与正名、无为与有为···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