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洪卫研究员及韩国学者宣炳三一行6人到访董子学院。衡水学院校长肖士恩、董仲舒研究院副院长王文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曹迎春参加座谈,董子学院专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座谈。
2025年4月27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浙江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举行。作为活动承办方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出版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典籍捐赠、学术支持、课程合作等多元形式深度参与,为新时代···
4月30日下午,我们安仙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以徒步之姿踏入汶源书院,开启了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之旅。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本书爲作者在经学文献方面研究成果的结集,以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爲主题,文献使用上广泛发掘史料,方法上注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爲用,版本的实物形态与文本的校勘结果并重。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可能是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及其实践形态最早的“观察者”,依照他们的标准,中国的民众是缺乏“信仰”的。在传教士的理解框架中,有关于何谓信仰的明确想象,而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民众的祭祀实践与信仰习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就是通过庙宇网络和祭祀活动不间断地展···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值暮春之初,由崇儒书院主办的第二届兰芳会于乙巳年三月廿二日在儒家东方花园酒店进行。主要参会人员有春耕园师生近五十名,崇儒书院师生近三十名,以及数位社会人士。兰芳会的主旨是“君子讲习,永结兰芳”,通过交流增进两校关系,亦对自身平常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互相切磋琢磨的作用。
日本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加地伸行生于1936年,196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位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源于后晋,兴于北宋,与当时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成就了范仲淹等一批名臣文士。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型,应天书院为何居于“四大书院”之首,又为何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高地?近日,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可亭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予以解读。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讲学历史延续近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起重要作用。宋代理学为何诞生于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何以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近日,嵩山文化学者、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宫嵩涛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位于新北市泰山区的明志书院有“北台首学”之称,是台湾北部的第一所书院。所谓“明德惟馨,景行壮志”,书院取“明志”为名,启示后人志存高远,“成致远之器”。
坐落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已有千余年历史,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华教育史上的一座活态丰碑。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朱子学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张新国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析其跨越时空的教育价值。
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后经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尽管历经朝代更迭、七毁七建,岳麓书院传承千年始终弦歌不绝,现是中国唯一延续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认知,4月27日,第五期国学大讲堂暨喀什大学“昆天讲堂”2025年第五讲在新泉校区新时代会堂举行。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但本书的真正锋芒,在于它让儒学在当代复活。作者避开“古为今用”的功利陷阱,转而从经典中打捞超越时空的思想基因。“名实之辨”被重释为对契约精神的古老呼应——若君不君,则臣不必臣;“述而不作”的保守主义,在今天显露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敬畏;“诗可以兴”的美学传统,则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本书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先生,积二十余年积累与思考而推出的阐发中华文化核心要义的“大家小书”。全书以深邃的思考、凝练有力的文字,深入剖析正儒、伪儒之别,逐一揭去时间、历史笼罩在孔子身上的面纱,在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将孔子及儒学历久弥新的思想精髓娓娓道来,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推究事物的发展形成之理,善于从根源着手,寻其大根大本,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基础环境中,家庭教育是人最初始、最根本、最关键的教育环境,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沉淀着一脉厚重的诠释学传统,这就是历代儒家士人对《五经》或《十三经》的解经释义传统。
2025年1月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二十三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老师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畅教授,讲座题目是《“明经乃所以明心”——高攀龙格物论的经史义蕴》。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主持,李春颖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以线上形式进行,并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开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