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从欧阳修的家书里,读懂了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一封信笺,深情满怀。先辈写下的一封封家书,有谆谆教诲,有缱绻情意,也有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是言说不尽的襟怀、千重万重的情思,虽经历岁月磨洗,仍鲜活如初,令人动容。

【陈赟】“言性命必究于史”:黄宗羲与晚期心学的历史文化向度

晚年黄宗羲在撰写《明儒学案序》文时,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局限有了深切的体会,他以一本万殊为核心,对本体和工夫、道与人、性命之学和历史文化等等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道德形上学传统的系统化新理解。这一理解将道体的敞开,从内在化的超越性意识体验转向以文化创造活动为指向的广大生存实践,在以生存实践化“死本体”为“活本体”的同时,也···

【董成龙】毛泽东的虎猴论与革命的辩证法

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着重强调“猴”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对“虎”所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反抗,主要针对国内反动派和国际上的帝国主义这两种“纸老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血雨腥风淘洗的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中国的“虎”,为避免因糖衣炮弹的进攻而堕落为“纸老虎”,毛泽东频频呼唤“猴”的精神,即主张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

推动“船山思想进校园” 涵养青年精神力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教学和社会实践,让大中小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延续文化血脉、建立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船山学社党支部以船山学为学科建设主要方向与特色,持续擦亮船山思想文化名片,建立起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

【张贺】“弦歌不辍”略说

《论语》记载了一则趣事,孔门弟子言偃任武城宰,孔子携众弟子前去探望,刚入城便听到弦歌之声,孔子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言偃回答道:“我曾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道则爱护百姓,百姓学道则易于管理。’”孔子马上正色说:“同学们,言偃说得对。我刚才是和他开玩笑。”

【张志刚】重建中国特色人文宗教观

从国际宗教学界的学术演进来看,“宗教概念暨宗教观”实乃基础理论建构的出发点与突破口,但凡有所创见,都深含宗教思想观念史的发展线索。一部宗教研究学术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宗教概念暨宗教观”的探索过程。中国宗教研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国情和宗教实际相结合。本文试从“宗教概念暨宗教观”发微,要述中···

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

5月24—26日,东南大学主办、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等单位承办的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研讨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议题。

【许宁】“道问学”与“尊德性”:从“鹅湖之会”说起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思想辩论事件,时间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地点在江西铅山鹅湖寺,今年适逢“鹅湖之会”850周年。

【刘昊】回归古典的经世之思:明清气学的内在精神

明清时期的气学思想产生于质疑、反对朱子学,主张回到古典儒学,取证经典。他们的方式便是反对朱子学理气论建构的经典诠释方法,认为朱子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经典命题的解释中存在越出经典本身的添字错误,朱子在“一阴一阳”与“道”之间加上“所以”二字,以符合区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基本预设。

【赖岳山】现代学术视野下“工夫(论)”的几次转向及其疑难

近十余年,“工夫”或“工夫论”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和关键词,成为新的思想实验场及新的理论生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哲学”突破“西洋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原初禁锢提供了想象。

“董子杯”征文大赛启事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思想家,亦是从衡水走出的大儒。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文化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亮衡水“大儒之乡”“董子故里”的···

重庆南岸福民社区孔子学堂,为即将入学孩童举办开笔礼

2025年7月31日上午,在重庆南岸福民社区论语公园,福民社区22位即将入读一年级的孩子茶敬尊师、朱砂启智、开笔习字,在隆重的开笔礼中正式成为学童,迈入人生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全国公益配送活动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

7月2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第二十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城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上,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简称《百部经典》)全国公益配送活动。中宣部文艺局相关同志、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国家图书馆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50余家图书馆负责同志共同参加活动。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走进迪拜”成功举办

这场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发起的国际文化盛会,自2021年举办以来,历经四届精心锤炼,已发展成为吸引全球青年深度参与中华文化传播的现象级IP。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广泛开展的“校园行”“城市行”“海外行”系列活动,精准触达全球青年群体,使他们成为这一品牌活动···

钦明书院第十期理学班会讲于曲阜春耕园学校顺利举办

2025年7月14日至7月20日,钦明书院第十期理学班会讲于曲阜春耕园学校顺利举办,今兹述会讲详情如下:

“段玉裁与清代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5年是我国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诞辰290周年。7月26日—27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研讨会在段玉裁家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儒家邮报】第41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8月4日

【唐文明】再论陶渊明的自然观——回应吴飞教授

陶渊明的自然观以神—理—形为三重概念架构,可以恰当地概括为性理自然观,而与当时佛教徒如慧远等人所提出的因果自然观迥然不同;与此相关,陶渊明持神不灭论而非神灭论,且坚持儒门传统的三才之道说,这构成其“纵浪大化中”的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吴飞】陶渊明的神灭论与精神境界——兼与唐文明教授商榷

陶渊明与何承天、范缜等人一样,都既反对佛教的报应论,也反对神不灭论。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所揭示的,并不是承认精神不朽,而是在身心一体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追求不依赖于某种精神实体的永生,而是在顺应自然生灭变化之中,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

【黄玉顺】“妇道”的古今之变: 儒家夫妻伦理及其现代转化——与方旭东教授商榷

古代儒家真正的伦理原则,实质上并非简单的“妻顺从夫”,而是以“从道不从夫”或“从义不从夫”为前提的原则。当然,应当承认,在古代伦理关系中,夫妻之间并不平等。唯其如此,近代以来的儒家,大多数都反思和批判古代夫妻伦理,主张“男女平等”和“夫妻平等”的现代价值。这其实是由儒家的社会正义理论的原理所决定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