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陈来先生的文章选集,共20篇文章,内容从殷商的宗教类型、汉代儒学、郭象和王弼的哲学到宋明理学、船山哲学,再到梁启超、梁漱溟以及冯友兰哲学的研究,长时段和大跨度地覆盖了陈先生的研究领域,反映了他的研究格局、特色以及面貌。
清代焦循的《易学三书》是古代易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本书综合运用经学史和哲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义理思想诸层面加以完整探讨,提出了较多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焦循易学和乾嘉象数易学以及深入反思象数与义理、经学与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为止研究焦循易学最为全面、细致···
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举办于2005年,是我省恢复最早的祭孔礼仪活动,也是国内恢复较早的祭孔礼仪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正定文庙释奠礼已经成为我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深具影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北宋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小品文的名篇,历来被各种散文选本所看重,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此文不足120字,但在历代众多描绘莲的作品中,其内容别树一帜。
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是对于宋明理学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种集中表达。所以,自其提出以来,从朱熹与吕祖谦之合编《近思录》到黄宗羲、全祖望之编纂《宋元学案》,也都在不断地征引并且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化表达;上述表达就出自全祖望最后的改定本。仅从这一跨越六百余年的继起性···
从战国至汉代,儒家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多有舛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藉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最近一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不少经济学家也为此做着各自的努力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科学革命,再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更为便捷高效,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同质化、算法偏见等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山东大学易学···
传自远古的河图洛书究竟为何物,先秦经籍中没有明确的说法。到了西汉末,随着谶纬之术的兴起,出现了大量冠以“河图”“洛书”的图谶之作,也就是一些预言吉凶的神秘性作品。由于后世王朝禁绝图谶,这类著作在隋唐之时就渐渐散亡无传了。北宋以降,在易学领域出现了一种黑白数点图像样式的《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在中国历史上兼具多重意涵,既是《周易》《尚书》《论语》《礼记》等经典文本叙事中的重要文明意象,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天降预言与神话传说等神秘性质。
宋末元初之后,经由朱子改造后的黑白点《河图》《洛书》很快成为图书易学中的权威范式,其文化影响也逐渐拓展到了民间。
此行專為觀摩請益,然親歷之境,實令心魂震撼。方今世風澆漓,宗法式微,竟有斯族焉:門風肅穆,宛若幽谷芝蘭,誠難想見。
精神突破前的原初宇宙论秩序并无超越性和历史性可言,精神突破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性变革,该变革背景是精神突破导致了实在经验在人性意识中的分层,通过这一分层,自然与历史、人道与天道、实然与当然、事物秩序与话语秩序、心理与物理等一系列分化成为可能,人由此而成为天人之间、古今之间的居间存在者,超越性与历史性成为人性的···
揆诸典籍,董仲舒的“三纲”以天道阴阳为其法理基础,主张人伦关系以“合”为前提,也以“合”为目的,其人伦之“分”是“和合”前提下的“分”,其人伦之“合”是在“分”基础上的“合”。在司法实践中,董仲舒也注重对卑幼权利的保护。“天道阴阳”“象天受命”“分合和兼”“关注卑幼”是董仲舒“三纲”思想不可分割的法理构成。学界之所以对董仲舒的“三纲”产生···
本文试图通过"受体-主体"的分析框架,系统比较朱熹与阳明在良知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并以基督教圣灵论作为参照系,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世界范围内,唯独只有中国古代文明通过“青铜—玉器组合”来表现最高政治、宗教和礼仪权威。三星堆文化和早期中原文明一样,都使用“青铜—玉器组合”作为礼乐制度的最高表达。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太阳鸟,表明早期文献中扶桑—十日的中原式的宇宙观已传播到古蜀,并被三星堆人群所接受。三星堆文化中既有来自中原“夏礼”的元素,也有来自“殷···
对“理学”译词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日本知识人对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考。“理学”译名接合东方传统与西方哲学,在日本接受近世乃至近代西方哲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出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传统对于东亚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汉字“中”,是解读中华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符号。从早期文字的“旗帜”伊始,逐步演化出超越空间方位的深层含义。
永嘉学派从南宋的现实状况出发,将财政管理升华为“治理手段”,强调其服务于民生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将经济治理的重心从“分配”转向“生产”,注重通过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财富增长;突破了传统儒家“讳言财利”的传统,将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视为共生关系,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民富国强的双赢。永嘉之学的根本是“经世致用”,提倡“讲实事···
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2025)8月8日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釜山大学、首尔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探讨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深化中韩学界对儒家经典的创新性诠释,推动东亚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