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四天,武夷山到小浆村。第一站便是余庆桥,这座木拱廊桥为清代崇安当地乡绅朱敬熙所建,朱敬熙在当地因为为人乐善好施很有威望,在他母亲做寿时,其母提出了希望朱敬熙建桥以利乡民的愿望,朱敬熙欣然应允。
今天的行程大多在景区之中,四点起床后。我们行走于大王峰下,另一边,太阳逐渐升起,天色越来越亮。
今天任务重,自将口行至武夷山,四点起床,四点半左右出发,当日没有任何的讲解与文化内容,时间全部用在了赶路上,但是由于路况复杂与艳阳高照,同学们依然无比艰辛。
今年重走队伍配置比往年更强大,加上老师与志愿者一共二十八人他们来自各地,南到越南,北到北京。
八百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建阳寒泉精舍出发,目的地是江西鹅湖。这一行人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名叫朱熹和吕祖谦。几天后,一场被后世称为鹅湖之会的旷世之辩即将拉开帷幕……
罗从彦师承二程高弟杨时,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李侗于理一分殊中尤重分殊,均对朱子思想发生很大影响。罗豫章、李延平文集合刊出版,宋儒“道南一脉”(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脉络更为清晰明白,意义重大。
7月1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以“易学跨学科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期工作坊。
2024年5月31日15:00,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33期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教授主讲,主题是《从哲学史到哲学——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反思与重构》。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与谈人为华东师范···
7月13日至15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岳麓书院哲学系、历史系,岳麓书院《原道》集刊编委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承办的“多维形态的儒学及其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暨《原道》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需求。
7月11—12日,以“共同体的思想传统与未来实践”为主题的2024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从古典学、政治哲学、生态与宗教、人工智能、公共政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传承经典,弘扬圣道。岭南儒门交流第二期即将于7月21日下午隆重举行!本次活动荣幸邀请到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广州纵横网络科技集团创办人袁彦先生主讲,带领我们感受盘山学之广大精微,深入探讨儒学的当下意义。
以西方哲学看中国哲学,这是很多研究者都做过的工作;而以中国哲学看西方哲学,这种工作做得相对少些。两种哲学互看对方而开展对话、交流,可使双方都有触动。英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葛瑞汉经常做此“互看对方”的工作,成就斐然。
如果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唐朝社会与宋朝社会,哪个更适合江湖侠客生存与生活?也许有很多朋友会说,当然是唐朝呀。
2024年7月13日至14日,尼山圣源书院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尼山新儒学论坛”。来自首尔国立大学、成均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福州文儒书院等11所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携青年硕博士齐聚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儒家气论···
2021年5月,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
1926年1月1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六),吴承仕上书章太炎论“古今文”(《华国》第二期第十二册)。是时,吴承仕正任课中国大学,为诸生讲《尚书》,“拟仿刘申受之例,别作集注,并仿江、孙之例,细为疏释”。此时吴氏的学术研究计划以《尚书》为中心。吴承仕认为“今古文说,与今古文字异撰”,并举《白虎通》说“九族”用的是今文派欧阳···
7月1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24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开班仪式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江苏省丹阳市举行。
为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7月8日下午,逸迩阁书院常务副院长周亮带领团队探访了书院各个展区,并详细介绍了书院的文化积淀及其藏书珍品,旨在通过参观逸迩阁书院,使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其创办理念和文化内涵。
悠久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世界贡献了许多杰出的成果,中国传统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而在诸多的中国传统教育成果中,书院是其中最杰出的优秀典范。中国书院不仅仅鲜明体现了人类文明追求、传承知识与道德的普遍性价值,尤其集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人文理想、历史经验、教育实践,代表了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独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