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史部杂史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发明,故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将之归入经部《春秋》类。有了这样一些预设,在对《国语》的体例、作者等认定上遂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譬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易经》约成书于殷商之际,战国时即被列为经典。《易经》事实上集合了《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所以如今人们所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举其荦荦大者,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宋祁、晏殊、王安石、苏轼、范成大、陆游等等,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要数欧阳修。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回顾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承载着两国人文交流的文化脉络,它为增进中韩两国文化相通、文明互鉴作出贡献。《论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成为东亚人文精神底色,更是中华文明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重要呈现,它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徽州,重重山岭包裹之下的江南灵秀之地,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隐于山水之间。
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体之后,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和长期所致力的目标。除了较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之外,经学资源的处理更多地融合在了现代的文、史、哲各学科当中,像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历史文献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扫六合,尽并天下,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政治制度为此后2000多年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范式,“百代都行秦政法”,对中华民族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秦大一统思想文化对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壬寅年公祭孔子大典于近日在曲阜孔庙盛大举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团济宁市委组织的710余名青年学生在仪式中担任了整体演职角色,展示了新时代青年靓丽的青春风采,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
从汉末至魏晋,书法迎来了转折与革新的大时代。盛行了四百年之久的隶书走向巅峰,草、行、楷等新的书体则从隶书中脱胎并日臻成熟,诸多书法名家接踵而至。从传世的碑帖之中,我们得以感受到三国时代的文脉悠悠。
说起宋明理学与佛老二氏之纠缠,俨然翻开了一本彻头彻尾的糊涂账,其间充满了复杂的融合与斗争。今天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程朱等儒者遥承孔孟,近汲佛老,创建了一种适应时代的新儒学。但就当事者而言,无论是程朱理学,抑或陆王心学一系的思想家,都决不会认同此说,前者多批评后者“阳儒阴释”,后者则当仁不让,自诩最得圣学之真血脉。
传统的《诗经》歌唱研究或是局限于“《诗》是否全入乐”、风雅颂的音乐分类等宏观问题,或是停留于礼乐制度、乐官制度等研究方面。但显然《诗经》歌唱研究更应突显“歌唱”这一研究主体,除了探讨《诗经》歌唱的仪式属性、歌唱方式、歌唱主体等具体问题外,以“歌唱”为切入点考察颂、雅、风诗体递兴中所反映出的诗乐机制及其历史嬗变也尤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宋代读书风气十分盛行,从帝王“日阅三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59页,以下简称《长编》)到乡童“朝诵暮弦”,(《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整个社会表现出浓郁的读书气氛。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格物”出自《大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至宋代时,朱熹将其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潮。当代新儒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趁势而起的。他们在全球化境域下阐发其儒家本位的文化立场和观点,对当代宗教和文明对话课题有更多的关切,主张以平等的精神投入到儒家传统与基督教和其他精神传统的对话和沟通中。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在整个易学系统中具有纲领性作用,《易传》认为六十四卦卦名是每一卦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后世易学家解《易》也遵循《易传》的这一基本立场。而现代易学研究则打破了“以传解经”“经传一体”的传统,采取“经传分观”的研究范式,六十四卦卦名的来源及其意义重新得到审视。以高亨为代表,就卦名的来源问题提出“依筮辞···
先秦儒学诸子引诗并非“感兴地引用”,亦非随意“乱断诗”,他们在其思想世界生成过程中大量引诗,是理性运思的结果,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其中“释义”引诗传统,注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思想世界的相互融渗;“证立”引诗传统,则侧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其他结构的相互参证。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此前,9月15日,济南新闻发布会宣布,活动期间,中外学者将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主题,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举行国际友城市长(尼山)对话、驻华使节齐鲁文化行、尼山世界青年论坛等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