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礼运》,描绘了一个选贤任能、没有纷争、各得其所的大同世界。正如《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即是“共”的意思。所以“天下为公”,也即天···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加以深切体认。
自古以来,“邻里好,赛金宝”等亲仁善邻的道德目标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重视和睦邻里关系、构建良好地缘关系的人际智慧与处世之道的重要体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原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其中,记载郑庄公攻打陈国而获得全胜。在此之前,郑庄公曾主动请求与陈国讲和。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夺负责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内涵丰富(《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两件有铭铜器》,《文物世界》2021年第1期)。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
缘于“其(王阳明)与朱子抵牾处,总在《大学》一书”,故《大学》遂成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以及“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这就将《大学》在理学史当中的肯綮地位提解出来。而在宋、元、明、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清代无疑是《大学》诠释史上大师云集,著述宏富,学派林立,新见纷呈,成就斐然的一代。
《四书大全》一直被主流学界诟病为抄袭旧作、敷衍塞责的誊抄之作。然如细致比较《大全》与其所本之书取材之异同,则可见出此一看法实未见中肯。如将《大全》与宋元四书类著述对朱子再传饶鲁(号双峰)的引用来看,则可改变对《大全》的固有认识。饶双峰《四书》论述虽以“多不同于朱子”而著称,然被《大全》引用多达570条。
古人治学,“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为学问之必备,与“书”共同发挥应有之作用。“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用图说话可以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诠释方法和途径。
12月7日是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节气与雪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个时候,北方寒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冻一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至因为寒冷而出现奇特雾凇景观。南方虽然较少落雪,但云层阴积,气温越来越低。
教何以谓之风?风在《易经》的画卦取象里是巽。巽,顺也。风教所以顺性命之正,修人道之常也。巽,入也。风教所以入人心之深,体民情之切也。巽,柔也。风教所以调柔人情之不仁使能相感,矫正人欲之过偏使能中正也。风最善传情。风教之义在于温柔七情以敦厚五性,故《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性情温柔敦厚,然后中人可···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问答的实录,记载了大量探讨理学的词语。比如,“阴阳”指宇宙间化生万物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种元素,即阴气、阳气。朱熹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气或物质势力,《朱子语类》中有665例。又比如,“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朱熹指出“物格知至,方能意诚、心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人的思想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并以此实现交流与传播。因此,语言对于思维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著述者,他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其著述之中,并对我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和著述体例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与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曲阜9年多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论语》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这样,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分寸、目的。
儒家思想以切合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主导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体系的构建,反映出浓厚的实用理性与入世旨趣,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温馨、最可亲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所谓“于道最为高”“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与显著价值,古往今来人们已有非常充分的概括总结。···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
在中国古代史学和经学发展进程中,“文胜质则史”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关于何为“文”,何为“史”,历代学者进行了许多注解和讨论,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史”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层蕴涵。尽管如此,研究者尚未就“文”“史”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和深层意蕴达成一致看法,关于“文胜质则史”的理解和阐释方面,也仍有继续探析的必要。
书院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及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官学教育的衰落和私学教育的盛行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那么现代社会,在中华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传统书院应当扮演怎样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为此,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
王夫之的学问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体系之庞大,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许多著名学者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如冯天瑜教授在《明清文化史札记》中指出:“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17世纪的笛卡尔和王夫之同为‘运动守恒’论的先驱,而王夫之还是‘物质不灭’论的先驱。在‘运动守恒’论的阐述上,王夫之也比笛卡尔更为完备和深刻。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儒家自然哲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心学衰颓、明清易代、西学东传。西方自然哲学的传入,同儒学内部的自我更新,如“崇实”的价值转向、“格物致知”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