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随着经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加,儒商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多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冯卓慧】天地同和 日月生辉 ——中国古代乐器赏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而乐器,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有力见证。

【蒋来用】汲取修身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凌彤】儒学的分化与战国《诗》教的传承

《诗》在战国属于公共的知识资源,但儒家对于《诗》的推崇可谓是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儒家引《诗》的比例远远高于墨家、道家、法家等。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屡次申明学《诗》的重要意义。在孔子的教诲下,孔门弟子自然积极接受《诗》教。不过,孔门弟子的思想差异却也不容小觑。

【张娜娜】“诗假琴以鸣”:古典诗学中的以琴喻诗

琴是乐器,亦是“道器”,“左琴右书”很早就成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诗与琴都是关乎理想、信仰、知己、隐士和山水的故事。因此,“以琴喻诗”遂成为古典诗学中饶有意味的象喻批评方式。“以琴喻诗”扩大了诗学阐释空间,赋予诗歌品读以物质性、触摸感,将创作神思和阅读联想带入无限、无待的聆听之境。这种象喻方式虽然会造成诗旨的含混,但···

【倪晋波】诗酒风流的美学范式及其早期渊薮

何谓“诗酒风流”? 或曰:酒是诗媒,诗为酒华,故而生之。就二者的具象联系而言,此说不为无见。如若基于主体进行历史性理解,诗酒风流则是指藉由诗与酒的自然交融而呈现出的一种本体性超越境界,是人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是中国式浪漫主义的一种写照;它发端于《诗经》时代,成型于汉末魏晋,而光大于隋唐;从传世文献和典型人物看···

【梁涛】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 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便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内···

【张志忠】当代文学进程中的仁爱之心与义利之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下,儒家文化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向今日世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显示其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瞩望全球,各种棘手问题相互交织、重叠,仁者爱人、大同世界的理想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中国文学要对话世界,要学习人类的先进思想艺术成果,更要传承历史悠久的···

【刘隆有】孔子栖居弦歌声中 涵养君子人格

检索记述孔子行迹的文字,笔者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儒家经典、诸子论著、官定正史,还是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小说家言,都会时不时闪出一个令人眼亮心羡的词儿──“弦歌”。

【郑嘉励】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江南无族葬”,揭示···

【蒋波】孤竹国的遗产

中国文明的早期发生,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说,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部分区域经过连续性发展,陆续向国家形态迈进,遂有后来的夏商周,以及一个个方国。在众多方国中,孤竹国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精美文物,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王元黎】水陆攻战纹铜鉴

水陆攻战纹铜鉴,1935年在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山彪镇战国墓地1号大墓中发掘出土,共一对。其中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54.5厘米,底径29.1厘米。另一件大小、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鉴为大口曲壁,口沿外折,平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圈足。器壁上铸有4只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兽面立雕,环扁圆,上饰斜角云雷纹。器身颈和腹上有紫色金···

【王鹰】玄理参同:明清时期东西文明交流

16—18世纪,发生了一场中西思想的大碰撞。西方天主教夹带着西方科学,通过欧洲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的航海通道,开启了天主教前所未有的世界图景(包括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

【李振峰】春秋青铜铭文书写的文学转向

春秋时代,文化丕变,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特质,郭沫若曾以著名的莲鹤方壶为其象征,他说:“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蹰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实际上,不仅春秋时代的器物艺术突破了窠臼,春秋时代的铭文书写也展现出了新的品格。

【林桂榛】我踢飞荀子“性恶”论球门的修辞灵机(驳善之不善≠恶)

今日有中哲教授码字发帖说“chuōlì奋进”事,认为报道中都将“戮lì奋进”读成“戳lì奋进”是无知而读错了,自作聪明指教曰“chuōlì奋进”当读“戮lì奋进”。其实,lù力也是“勠力”而非“戮力”,至于“踔厉”更非“戳力”,后俩读音相同而已。

【俞志慧】《国语》成编时间再探

《国语》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史部杂史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发明,故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将之归入经部《春秋》类。有了这样一些预设,在对《国语》的体例、作者等认定上遂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譬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潘志宏】《诗经》中的家与国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吕霄霄】《易经》在西班牙语地区影响经久不衰

《易经》约成书于殷商之际,战国时即被列为经典。《易经》事实上集合了《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所以如今人们所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胡可先】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

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举其荦荦大者,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宋祁、晏殊、王安石、苏轼、范成大、陆游等等,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要数欧阳修。

【耿志刚】《论语》 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译介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回顾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承载着两国人文交流的文化脉络,它为增进中韩两国文化相通、文明互鉴作出贡献。《论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成为东亚人文精神底色,更是中华文明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重要呈现,它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