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版印刷经历了从宗教向世俗、从下层向上层的社会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某些节点,如五代国子监刻经值得特别重视。这些节点让这门技术在工艺水准与社会认同方面得到关键性提升。叶昌炽认为毋昭裔就是站在这些节点的关键人物。在他看来,毋昭裔堪称第一位大规模主持刻印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的人物,但更多学者则将其视为五代版刻···
“哀敬折狱”语出《尚书·吕刑》。虽然犯罪是可耻的,但儒家主张法官应怀着哀怜的心情处理案件,同情犯罪人。孟孙氏让阳肤担任管理司法的官员,阳肤向孔子的学生曾子求教,曾子即告诫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查获民之犯罪,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也云:“将刑,为···
浙江省湖州市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景点“庙中庙”,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摩和瞻仰。庙中庙就是在府庙内部还有一间城隍庙,该城隍庙祭祀的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湖州知府劳钺。据新中国成立前的《德清县志》记载,劳钺勤于政事,关心百姓,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他的仁政惠爱备受百姓思念。
西方的两希传统中都镌刻着蔑视商业活动的基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嘲讽商人是“是些身体最弱不能干其他工作的人干的”,耶稣则把商贩驱逐出圣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孔子、孟子那里从来没有对商人或商业行为的讥讽,相反,孔子经常熟练使用商业术语,原始儒学的贤人中更是出了儒商子贡,而到了孟子这里仍然强烈地为自由贸易进行辩护,这···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强调名分,君臣上下用语等级分明。但后世为人君所专用的一系列称呼并非自古已然,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如《日知录》说:“汉初,人对人多称臣,乃战国之余习。”“人臣有称人君者”,亦可被称“万岁”。“弑”字同样如此,细察其语义变迁,亦非自始即指臣杀君,而是自有其演变历程。正如陈寅恪指出的:“凡解释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尚书》不仅在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有重要价值,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尚书》流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管道。
《诗经》的结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后世引发长期的争论,从违双方论争纷纭,聚讼不断。学者时或蹊径独辟,倡言新说,清儒方玉润提出两次成书说,认为第一次编集出于周朝乐官,第二次编集出于鲁国乐师。近时学者继踵而上,刘毓庆、徐正英、马银琴、曹胜高诸先生相继提出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经典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环境,而在后世的理解中呈现出多义性。汉人董仲舒倡“诗无达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对文学经典多义性的一种表达。《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虽然语言平实简洁,但由于时代殊隔,在某些章节的理解上颇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古代精英是骄奢淫逸的,礼教是用来压迫社会底层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味着礼教并不向庶民开放,庶民其实过得更随意,不受礼教的束缚。至于“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精英犯罪不受惩罚。精英“大夫”犯罪,需要保住这些人最起码的体面,犯了死罪的是让他们“盘水加剑”,回家引剑自杀。这么做,恰恰是因为精英肩负着沉重···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礼乐文化逐渐式微的时代了,若无积极的引导和恢复,礼乐文化给予我民族的人文教养将会更快地减少。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各民族中对“时”最为敏感的族群。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而窥测天道的结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自然有条不紊,和谐有序。尽管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明智的古人从来不否定天时的重要性。天时是“道”的某种体现,违逆天时,其实就是在背道而驰,是万···
身处鼎革之际,王夫之在体会、省察理学之于经世意义的过程中,诠释经典之新意,评议诸子之得失。他对荀子着墨不多,除了引用《荀子》来证明某些史实外,只评议了荀子的思想动机、荀子与法家的关系及其性恶论,认为其思想动机不够深远,见识亦不精深。
“朱陆之辩”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大“是非”,是在“援禅入儒”的思想史背景下展开的。朱子多次批评象山“近禅”,象山对朱子也多有非议,如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事实上,象山说这句话时,朱子的道德学问早已名重当世,他何以还要批评朱子“学不见道”呢?象山本人究竟“见”了什么“道”,从而有了“叫板”朱子的底气?
今本《易传》共七篇,《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彖传》《象传》《系辞传》均是分为两部分,故在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汉代人将其统称为《十翼》。然而这《十翼》的篇章与篇章之间,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所包含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也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周易》在···
“绝地天通”是古代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理解古代宗教、伦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近代以来的学者如徐旭生、张光直、陈来等都对这一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问题意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绝地天通”的解读亦有所不同。大致而言,以上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宗教改革说(徐旭生)、权力垄断说···
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圣”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战国以后逐渐被神话,并形成圣人的观念。如清人朱骏声说:“春秋以前所谓圣人者,通人也。……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则尊崇之虚名也。”(《说文通训定声》)顾颉刚曾撰有《“圣”“贤”观念与字义的演变》一文,将《尚书》《诗经》中的“圣”字一概释为“聪明能干的意思,没有什么神秘”,认为《左···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展缓慢,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儒家文化分不开,于是把目光投向儒家文化,期望从中汲取促进俄罗斯发展的营养,因此出现了译介、研究儒学的高潮”。经过几代汉学学者的努力,俄罗斯翻译了大量儒家典籍,奠定了俄罗斯汉学的坚实基础。“四书”“五经”历来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作。
江藩(1761—1830)早年受业于江声、余萧客,学宗吴派,博洽群经,尤深汉诂。惠栋倡汉学于江南,他的《周易述》“主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江藩的经学著述展现出对汉学的尊崇,其中,他的易学著作《周易述补》承续惠栋,依据《周易述》原书体例补“鼎”至“未济”十五卦和《序卦》···
《诗经》居于“六经”之首,在中华诗礼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图说《诗经》是以图像形式对《诗经》进行阐释,包含经学、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社会功能。《诗经》图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刘褒的《云汉图》和《北风图》。据现存文献记载,目前可知的《诗经》图像文献有140种,其中,以《诗经》意境入画的画卷90···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学者多采用诂、训、笺、疏、正义、集解等方式,对其进行音义训释、本事考据、义理阐发、辞章品析,生成了大量以文字形态呈现的著述。此外,也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