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察举制

【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

【肖群忠】为何说“东方雄狮”和平又可爱?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个当代中国最有感召力、凝聚力,最简约、最概括地体现当代中华儿女共识和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和核心价值观。

【许庆琦】“和合”文化如何给世界贡献治理方案?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贯穿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世界与大自然。

【徐皇冠】短评: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卢恩俊】古诗里的七夕

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不仅寓意“双七双吉”或“喜中带吉”的吉祥,七夕之“七”,还连着一串与数字“七”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

【林训涛】西周史官书写中的主体意识

西周时期史官职掌繁杂多样,但其中的文史之责无疑是最重要的职掌之一,而记言、记事等书写活动又是文史职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书写活动中,史官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逐渐开启了从被动记言、记事到主动描述历史的转变,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刘明】古籍整理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薄晓婧】先秦称引文化的成因

无论是史传文学、诸子散文,或者其他儒家经典等先秦典籍都或多或少称引了《诗》《书》、谣谚等古文献资源,有的称引数量达数百次,有的仅称引一次。不仅如此,甚至连《诗》也称引了《书》的内容,《书》则称引了数则谣谚。可见,《诗》《书》及谣谚已深入人心,成为公认的权威性文献,并作为记录古人言行和史实的载体,以及衡量事物合···

【王祥北】书法通神 临池之范 ——王阳明书法管窥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人称为阳明先生。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徐渭曾经说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的书法存世量非常少。不过,从他所存的书法墨迹来看,其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跻身于有明一代一流书家之列。故朱彝尊称其“诗笔清婉,书法···

【万晴川】王阳明“投江浮海”之谜

正德元年(1506)冬,阳明因上章乞囿言官戴铣等而触怒权阉刘瑾,受到杖责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对于阳明如何安全抵达龙场问题,诸书记载不一,诡秘怪诞,遂成一大疑案。

【彭勇 王春伟】全面儒化与清代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对满族统治者所倡导的大一统强有力挑战,又要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通过全面的儒化,清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边疆···

【楼俊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鲜明的未来刻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更强、始终奔向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和不竭源泉。

【叶小文】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

【卓新平】人文宗教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是我国宗教学界在新时代的重要学术使命。《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李四龙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2月版)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提出“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天道人情——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感应道交——中国宗教的神秘体验”“会通共生——中国宗···

【李琳之】殷商西周时期的大学和小学

我国最早学校的设置情况,从文献看,可以追溯到虞舜至夏商时期,《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胶。”《孟子》又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怀信】孔子与周文化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孔子对文武之道的熟悉与崇敬,孔子诸思想概念和主张与文、武、周公的关系等两方面,对之略作考察。

【徐冉】明代品官朝服探析 ——以孔府旧藏衍圣公朝服为例

明朝以恢复华夏衣冠为己任,在服饰建制之初既参考和吸纳了周、汉、唐、宋的部分服饰制度内容,又产生了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服饰体系。而朝服是明代服饰中重要的大礼服,对明代礼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孔子嫡裔衍圣公的特殊地位,孔府得以传世留存下来大量明代服饰,其中有一套完整朝服主、配服完备,从服装规制及配饰等级···

“节气民俗,书院共享”大暑民俗文化共享体验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此天之晟景,高丽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人之圣心,高崇彰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诗之胜喻,高讽鼓舞。青青其叶,皇皇其华,此花之盛开,望出天际,高姿竞妙。而赏般般可贵品种种高尚者,在乎人,在乎灵魂高处,在乎神思逸飞,在乎志与云同。偕天时,悟圣心,怀诗情,践风俗,大暑时节,书院民俗之约,···

大暑:何以消烦暑?修得宁静心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夏秋季的腐草变化而来,直到南宋,萤火虫产卵于腐草之上然后孵化成虫的事实才被发现。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