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洁 杨慧颖】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新文科”建设应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创造性坚持思政引领,从而丰富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

【常建华】中国宗族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色

宗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宗族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并具有不同的特色。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宗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

【吴根友】傅山经子关系思想斠评

在明末清初的诸思想家当中,傅山个性极为鲜明,他特别提倡学者要自作主宰,对于历史、世事要有独到的审视眼光。在《看古人行事》一文中,傅山非常豪迈地说道:“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看古人行事……千变万状,不胜辨别,但使我之心不受私弊,光明洞达,随时随事,触著便了,原不待讨论而得。”

【孙邦金 余辉】王夫之的经子关系论

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群星璀璨,形成了一个思想创发和破块启蒙的高潮期,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都有所推进。“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巨匠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多元开放、综合创新的时代特点。

【黄燕强】“经子关系”义涵及其哲学意蕴

“哲学”和哲学学科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四部之学向七科学制转型的过程中,当人们回归传统思想而提炼哲学的素材或“找哲学”时,通常诉诸传统的经部和子部之学,冯友兰用“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叙述框架,就是典型的例证。由此,经子之学的互动与融通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而传统的现代转型在很大程度上···

【柯小刚】爱与起兴:《诗经》情教发微

爱与自由是现代人最为珍爱的价值,但也是被现代性扭曲得最为严重的古典遗产。爱的欲望化、自由的功利化,正在使爱与自由成为奴役和自我奴役的最新形式。重读古典也许有助于反思今天的偏见何以遮蔽本源,以及古人的洞见何以富有启发。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材料多;二是出土《诗经》显示出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尤其是异文丰富;三是《诗》基于讽诵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缘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文本缺乏稳定性。他们认为,单个诗歌文本是理念和表达之“共享整···

【柯丽娜 韩伟】“音乐之乐”与清代诗学

乐与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们水乳交融,是呈现中国艺术“有域无界”特征的主要代表;另一方面,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诗与乐的关系更具持久性,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学”形态。本文使用“乐”,而不以“音乐”代之,是因为中国古代“乐”的内涵和外延都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不完全一致。概而言之,中国古“乐”是“礼乐之乐”与“音乐···

【房伟】礼,要有节

《管子》中将礼、义、廉、耻视作事关国家存亡的基石,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不逾“节”,能使人守规矩,充分肯定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礼记》中则进一步提出“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做到节制有度才能是知礼明礼的君子。可见,“礼”与“节”关系密切,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价值。

【王瑞来】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射在江南儒学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那就一定是道学张大的南宋。而考察南宋乃至其后的江南儒学的发展演变,则又一定要纳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南宋至元,以江南为中心,中国社会发生了继唐宋变革之后的又一次大转型,这就是宋元变革。沿着宋元变革社会转型的路向,中国历史经历明清,走到今天。宋元变革中的江南儒学···

【张梦玥 杨娜】汉服文化背后的汉裁工艺

近年来,“汉服热”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中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其基础之一是历史悠久、自成一体的“汉裁”技艺。汉裁在历史文献中被称为“制衣”“裁衣”,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流传。然而在清代,汉裁的零星内容不断被边缘化,加上近代以···

​【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但是,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却成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势。

【李少威】孔子为什么那么拽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600多年了,历朝历代,什么硬骨头都见过,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另一个比孔子更“拽”的人了。而后世有那么多硬骨头,基本都是在效仿孔子的“拽”。

【张劲松】清代义学的书院化

义学与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代初期,义学与书院有着较为清楚的边界。随着时代发展,二者逐渐在组织、制度、模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不少相似之处,义学的书院化现象较为突出。清代义学的书院化模糊了义学与书院的边界,成为教育史研究中亟待重视的一个问题。

【曹润青】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

【鲍江】断网时间:生活世界中的自省片刻

自省即个人对自身思想和行动的事后反思。自省理论视阈在我们本土起源甚早,先秦时期记述鲁国学者孔子言行的古籍《论语》中已有相关记载。《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观自在者—自省—生活世界”三位一体理论视阈,是胡塞···

【杨朗】重审五代刻经与雕版印刷关系

中国雕版印刷经历了从宗教向世俗、从下层向上层的社会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某些节点,如五代国子监刻经值得特别重视。这些节点让这门技术在工艺水准与社会认同方面得到关键性提升。叶昌炽认为毋昭裔就是站在这些节点的关键人物。在他看来,毋昭裔堪称第一位大规模主持刻印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的人物,但更多学者则将其视为五代版刻···

【何永军】“哀敬折狱”的现代启示

“哀敬折狱”语出《尚书·吕刑》。虽然犯罪是可耻的,但儒家主张法官应怀着哀怜的心情处理案件,同情犯罪人。孟孙氏让阳肤担任管理司法的官员,阳肤向孔子的学生曾子求教,曾子即告诫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查获民之犯罪,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也云:“将刑,为···

【王志强】劳钺与湖州

浙江省湖州市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景点“庙中庙”,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摩和瞻仰。庙中庙就是在府庙内部还有一间城隍庙,该城隍庙祭祀的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湖州知府劳钺。据新中国成立前的《德清县志》记载,劳钺勤于政事,关心百姓,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他的仁政惠爱备受百姓思念。